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将来。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源于历史的。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写照。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朱希祖受其影响,“始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至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他素有“读书藏书家”之称。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向。

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厄运而多方奔走。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在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功。”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

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 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C. 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D. 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2.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

3.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在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D 2.①团队建设方面,朱希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②学科建设方面,他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③研究方法方面,他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 ④研究成果方面,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发现了十三处六朝古墓,他对六朝古墓、石刻以及南明史的研究对后来影响非常大。 3.不矛盾。1920年,朱希祖认为编国史没有价值并非否定国史存在的必要,而是想引导史学初学者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作为史学家的现实责任与历史担当。而且,从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出发,编民史可以直辞记录,能起到信史的作用和价值。1940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国土沦丧、国难当头,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此时尤需借助对国史的研究来继承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朱希祖认为,在史学研究中,现在是联接过去与将来的纽带,所以,朱希祖的史学研究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这也是朱希祖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是不矛盾的。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最恰当”“两项”。A项原文“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 仅是认为,是否做到,无从知晓。B项,“其导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受其影响”。C项,“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北大时期开始有,尚未完全形成。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时,首先要理解题干,然后筛选整合信息。作为“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贡献主要表现在史学方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第1、2、3、7段以及相关链接的内容,重要的句子有:“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 创人”“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 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 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 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首先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要求、筛选的依据,比如本题,“‘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史学巨擘”指明了方向——即史学,“开创之功”说明说明朱希祖的做法具有开创性,“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然后依据审题所得到的信息,到文中确定答题的区域,再从这些区域中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最后依据分值分点作答。比如本题,“史学”“开创之功”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第1、2、3、7段以及链接材料中,因为文章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朱希祖进行介绍,即史学研究、收藏书籍及保护书籍,排除收藏书籍和保护书籍的内容,剩下的段落即可概括出答案。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在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分析是否矛盾,首先要分析他的两次观点的历史背景、目的以及意义。他对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话时谈到的“编年史没有价值”,目的是希望学生注重民史,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史学家的历史担当;1940年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目的是“藉历史以说 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希望借助于国史馆来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分析时,从文本出发,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 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 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 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 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C.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D. 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 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C. 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 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20岁不漂亮,30岁不富有,40岁不健康,50岁不智慧,那他的一生就是虚度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要求语句通顺,语言简明,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时候,人们会抱怨人际关系复杂,知心朋友难寻。,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平日考虑自己过多,帮助别人太少。,临时抱佛脚只会给别人以“利用”之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欢迎呢?别人又怎会对他慷慨相待呢?,别人才会拿出真心对我们。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现实生活中,  ①  一些当事人倾向于现金支付,  ②  债权债务关系真伪难辨,  ③  大额的现金支付,法院如果难以查明,  ④  会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规定,不支持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⑤  这就要求人们在放债的时候,  ⑥  大额放债,一定要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由于    以致    关于    /    因此    对于

B. 因为    致使    对于    就   所以    尤其

C. 因为    以致    对于    就   因此    对于

D. 由于    致使    关于    /    因而    尤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