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 的儿子”。正是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图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设法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后来,《新英汉词典》累计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1991年,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年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 “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2012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俨然是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B. 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面临着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 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D. 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2.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 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C. 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 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E. 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3.“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请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加以分析。

 

1.D 2.AD 3.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要回到原文中,结合关键词“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D项“不喜‘译者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选项中A项,“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D项,“性格孤傲”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请结合陆谷孙的生平,加以分析。”,答题关键词“结合陆谷孙的生平”“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答题。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文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如果是合金,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人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颜值”“创客”“主要看气质”榜上有名。如果能“颜值爆表”“有创新理念、能自主创业”并且“气质上佳”三者兼而有之,那当然是人间极品,但芸芸众生往往不可兼得。

如果三者之中必须要舍弃其中两个的话,你会怎样取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校第20届英语周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              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____

A. 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 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 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 “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