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天的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天的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任务。

B. 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

C.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行凶的主要原因多是患者死亡、久病不愈或仅仅因怀疑而报复引起的。

D. 4月20日 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受灾的群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B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与“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位置应调换;C.句式杂糅,可以把“引起的”删掉;D.搭配不当,“在……中”换成“从……中”,或是“在……下”;“树立”和“勇气”不搭配,将“勇气”改成“信心”,或“增强……信心”。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句式杂糅,可以把“引起的”删掉。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A项,语序不当,“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与“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位置应调换。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篇文章短短数语,还原了大灾之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令人不忍卒读

B. 赛后,多家媒体聚焦巴萨夺冠,他们认为这只是巴萨开启赛后季夺冠的开始,虽然C罗今夜表现极好,但巴萨的夺冠让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C. 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痕(chuāng)    强(juè)    编(jí)       入史册(zǎi)

B. 参(yù)        刻(juān)   妊(shēn)     长歌哭(dàng)

C. 射(cuán)      席(yán)    恨(jì)       义愤填(yīng)

D. 未(suí)       忌(dàn)    砣(niǎn)     兵不血刃(xu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粱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接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

①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②微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 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 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 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 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密在《陈情表》中述其进退两难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唐代诗文,善于写景,借景抒情。王勃写滕王阁之景,“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鄱阳湖景色之美。

⑷《逍遥游》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⑸《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用《周易》打头,《诗》三百收尾,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说:“ 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