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节选自张涛《天人合一: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1.下列各项中,对“天人合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对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髙度概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B.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被懦家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提出的,儒、释、道三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多所阐 扬、屡有创获。

C.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构成紧密的共生关系,其根本意蕴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D. “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它经过古人多次阐发,到宋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主张协助天地化育万物,所以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把人际交往原则、社会道德规范推扩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B. 反道教有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其著作《太平经》和《阴符经》都提到了“天、地、人”三者间的内在关系。

C. 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体现的生态世界观是:人与自然共生。这种关系普遍存在,所有事物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

D. 儒、释、道三家对生态世界观的表述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卦传》中“立天之道”等语,《文言传》中“夫大人者”等语,都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

B.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可以代表中国的思想,三家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扬和创获,有着不同的特点。

C. 《周易》强调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称,且强调“人亦大”,都凸显了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

D. 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推动“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 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天人合一”的概念是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周易》阐发的只是它的思想。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所以”强加因果,不能说因为懦家有什么主张,所以孔子就如何。另外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否 包括“人际交往原则”,是否完全等于“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明确。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为了推动”错,原文意思是“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现的延续和发展,说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美面中国建设”的性质,而不是目的。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凭古籍的文字记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随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由隋文帝敕撰的《礼图》等。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甲纂成了《六经图》。到清代,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在此期间,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传统的家族礼仪便可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除了上述阐明礼仪的图画外,还有一批更为生动的作品可以帮助后人认识传统的家族礼仪。它们是自古代直至民国初期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图画。于明代、清代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等,如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剧本《西厢记》《金钗记》等等,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显示的是小说或戏剧的重要情节,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到清代后期,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逐步发达,多种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先后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点石斋画报》。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环球社的《图画日报》等。由于各地的人们在践行各种家族礼仪时往往受到地方风俗的影响,这些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是他们目击或熟悉的情况,其作品的有些细节未必符合传统的家族礼仪。不过,这些图画有血有肉,描绘的常常是令人喷饭的社会趣闻,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自古以来拥有大庄园的名门望族土崩瓦解,小家庭成为宋初基本的社会细胞。后来,这些小家庭演化成了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并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这些宗祠礼仪,以及家族在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无疑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组成部分。各个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摘自《中国家族传统礼仪•前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项是(  

A. 礼仪渗透到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B. 五代时,聂崇义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

C. 明、清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有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插图,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如小说《西游记》,剧本《西厢记》等。

D. 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了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加冠、结婚、丧葬、祭祀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这些礼仪是著名大儒朱熹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司马光的《书仪》所设计的。

B. 《礼记》《三礼图》《二礼图》《礼图》等图注和《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等图画,使后人能较形象地了解、认识古籍记载的传统家族礼仪。

C. 清代后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如《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等,因而这些图画有血有肉,可读性也较强。

D. 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的大大小小的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朝时,尽管政府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且经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确认,但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也不免有若干差错。

B. 乾隆皇帝御览《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的原因,是清统治者意识到错误礼仪图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清王皇朝的根基。

C. 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的一些小家庭的宗祠礼仪和家族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部分。

D. 《家礼》中对“冠”“婚”“丧”“祭”四礼设计的礼仪到现在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由其具有代代相承和不断演化的特点决定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江西省一个家庭贫困的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走红。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也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小马云”是幸运的,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来到舆论的中心,他被关注,命运会被部分改变。但他也是不幸的,关注也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过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这个9岁的男孩,被动地进入名利中心。或许他需要的仅仅是平静,是长效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救助制度。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普通中小学生转学手续办理程序,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介绍转学手续的办理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首先由学生向在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完成转学手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君子”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两千多年来,君子,被当作一把标尺,用来____。“君子”既是一个伦理范畴,____。对君子的阐释与求索,既数落在典籍当中,也凝聚在日常生活之中。今天,我们倡扬君子文化,用君子的标准提升人生境界,促进社会和谐,最重要的仍然是两个合一:一是知行合一,____,更要践行做君子的要求;二是情境合一,每个人要有做君子的情怀,全社会要有褒奖君子的环境。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曾有过一句名言: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 就是自学的能力,  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  “职业培训班”,件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 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大学毕业生 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A

其实

不是

而是

虽然

   B

也就

不只是

也是

当然

   C

其实

也就

不是

而是

固然

D

不仅是

还是

纵然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