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

文言文阅读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龁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①苞苴:贿赂。②夤缘:攀附权贵。

1.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 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 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 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3.下列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巍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 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 赵南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 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4.翻译语句: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1.B 2.C 3.D 4.(1)每次文选郎外出,总有人在半道上将他拦住,替别人求官,得不到满足就恶言相加(就说他的坏话),或者把他赶走。(2)(朝廷)将他抓进(投入)监狱,判处赵南星赔偿赃款一万五千两银子。赵南星家里一向贫穷,亲友进行了捐助,才将官司了结。 【解析】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2.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本题D选项考查的是帝王登基的说法,践莅不是帝王登基,而是官员当政,在任。 3.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本题D选项就属于无中生有。 4.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汝宁推官。善于治理政事,品行廉洁,办事公正,又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 万历二十一年考核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执法挑选淘汰官吏。首先罢免了与他亲近的都给事中王三余及孙鑨的外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他依附政府的人连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内阁大臣难以承受。给事中刘道隆因此弹劾吏部建议留任被纠察的庶僚不合法制。皇帝下旨,认为赵南星等人专权培植党羽势力,贬官三级。 光宗继位,赵南星被起用为太常少卿。又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他慷慨激昂以拯济天下为己任。不久代替张问达为吏部尚书。这时,人们竞相追名逐利,贿赂恣意盛行,谏官尤为横行。每次文选郎外出,总有人在半路将其拦住,替别人求官,不能成功就用恶语相加,或者把他赶走。选官即使公正也没有什么办法,尚书也只能叹息而已。赵南星向来就痛恨这弊端,锐意改革,一意推行自己的想法,政府官员以及宫中权贵也不能有所请托,众人忌惮他刚正严明不敢冒犯。有个给事为赀郎(出钱捐官的人)求取盐运司之职,赵南星就把出钱捐官的人调入王府,而把给事调出京城。知县石三畏一向贪婪,攀附权贵将要调任京职,赵南星也把他安置进王府。当时进士没有在王府做官的,赵南星也不顾惜。 魏忠贤向来推重他,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能担当大任。有一天,魏忠贤派遣外甥傅应星拿着礼物拜见他,赵南星把他赶走了。曾与魏忠贤一起坐在弘政门下,选拔通政司的参议,态度严肃地对魏忠贤说:“皇上年幼,我们这些朝廷内外的臣子应该各自努力做好事。”魏忠贤一声不吭,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大学士魏广微,是赵南星的朋友魏允贞的儿子,向来以世交子弟抚养他,魏广微进入内阁依附魏忠贤,曾三次到赵南星家,都被拒之门外,又曾经感叹说:“见泉没有儿子。”见泉是魏允贞的别号。魏广微对他恨之入骨,与魏忠贤相勾结来陷害赵南星。 魏忠贤及其党徒非常憎恨赵南星。每当假传皇帝诏令时,总是把他看作罪魁祸首。于是御史张讷弹劾赵南星十大罪状。将他投入监狱,判处赵南星赔偿赃款一万五千两银子。赵南星家里一向贫穷,靠亲友捐助才将官司了结。最后将赵南星发配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都由于哀痛过度而死。七岁的儿子也由于受惊吓死去了。赵南星到达发配地,安然自处。 庄烈皇帝登基,下诏赦免让他返京。巡抚牟志夔,是魏忠贤的死党,故意推迟派送,赵南星最终死在发配的地方。崇祯初年,赠太子太保,谥号“忠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 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

2.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⑴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⑵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4.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们提及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儒家对科技的鄙视和推动表现在“仁知统一”上。所谓“仁知统一”,即道德行为(仁)和理性认识(知)的结合。对于仁知的统一,孔子是这样论证的:一方面,知从属于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另一方面,知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仁知由如此的互为前提而贯通为两者完美结合的“中庸”这一“至德”。但是,这“知”却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是明确的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由于伦理理性居于知识理性之上,科学技术成为雕虫小技,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仁知统一”对科学技术只具有排斥的作用。因为,如果某些学科的认识(知)对象同时具有道德(仁)的属性,即这些学科本身是“仁知统一”的体现,那么在孔子奠定的“仁知统一”的支配下,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获得较大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一些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线索。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有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而在学术思潮发展领域,这两个时期恰恰一个是独尊儒术(汉代),再一个是儒学复兴(宋代)。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们不能设想,当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阶段时,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却会是一种对科技发展完全是消极影响的思想。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获得高度发展,必然有其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其思想和文化原因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汉代和宋代这两个时期,儒家思想正是适合并促进科技发展的思想原因之一。

总之,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很不相同,应该对其作具体分析,而不可将其一概否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的儒学不完全排斥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孔子儒学中“仁”“知”观在一些方面其实也推动了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孔子认为,从属于道德行为的理性认识,也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所谓“仁知统一”,其实就是指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

C. 孔子的“仁知统一”中的“知”,不仅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且也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D. 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科学技术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伦理理性的“仁”居于知识理性的“知”之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孔子“仁知统一”支配的时代,当有些学科的认识对象同时具有道德的属性时,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B. 除了孔子“知仁统一”观本身外,我们还能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这两者是如何排斥或者互相推动的。

C. 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这不是巧合,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时的儒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从历史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原因很多,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以及思想和文化原因,就宋代而言,儒学复兴至少算是其中一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汉代和宋代,儒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至少当时的儒学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 孔子的“知”与“仁”最终结合融汇为“中庸”,因此不难理解,“中庸”就是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从而成为孔子的“至德”。

C. 综观历史,我们找到了汉代、宋代儒学推动当时科技发展的线索,但是并不代表这一时期的儒学对科技发展就没起到过消极作用。

D.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被视为雕虫小技,是因为这些学科本身缺少伦理理性方面的属性,从而被处于支配地位的儒学所排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是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在朋友的帮助下,杨苡和资中筠这两位翻译家终于得偿所愿,异地重逢,虽然时隔多年,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到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势力,不要节外生枝。

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句子是

人类并非像想象的那样脆弱,紧张的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____________。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所以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

A适度的紧张还可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

B适度的紧张还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C因为人体免疫系统由于适度的紧张处于戒备状态,所以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D疾病难以发生扩展的原因是人体免疫系统由于适度的紧张而处于戒备状态。

 

查看答案

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 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 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 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 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