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的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选取了乘火车路途中的横截面,通过第一人称“我”对女孩外貌、动作、心理的观察和描写,全方位全视角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

B. 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进我坐的二等车厢,遭到了列车员的谩骂,是因为她是一个地道的乡下姑娘,表现了人情冷漠的现实社会。

C. 乡下姑娘的外貌“皲裂的面颊”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我”对这个没有礼貌的邋遢贫穷的小姑娘的反感和不满,也是“我”无聊烦闷的心情的表现。

D. 这个乡下姑娘在“我”心里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她是一个虽然贫穷卑微但内心单纯、爱护亲人、热爱生活的姑娘。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情节变化中“我”的心理变化。

3.小说结尾,“我”感受到了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D 2.①等车时,百无聊赖;②看到邋遢乡下姑娘,心中不快;③看报纸打发时间,心灰意冷;④姑娘开车窗,冷漠不耐烦;⑤扔橘子情节后,我变得喜悦振奋. 3.①“我”看到了家庭的温情与友爱;②“我”看到了姑娘的勤劳与坚韧;③“我”看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认真读文本,然后将选项放在文本中理解。A没有女孩的心理,全视角也错;B原因错误,可能是三等进了二等;C最后一次出现,“我”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2.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情节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通篇把握小说的情节变化,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进而准确揣摩人的心理变化。 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是通过情节的把握,揣摩人物的心理。 3.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小说中的 “我”看到了家庭的温情与友爱; “我”看到了姑娘的勤劳与坚韧; “我”看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巴金为何能“感动中国”

鄢烈山

自巴金辞世以来,各种媒体的报道与评说铺天盖地,其哀荣远远胜过前些年去世的沈从文、冰心、萧乾等新文学大师。我相信,人们对巴金的哀悼是发自肺腑的,意在藉此向他致敬,并寄托自己的情与思。

巴金何以能“感动中国”呢?

论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大师中,他的成就并不是数一数二的。郭沫若诗集《女神》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呼唤,茅盾小说《蚀》对“幻灭、动摇、追求”心路历程的描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清新纯朴,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比巴金代表作《家》更切合时下的情境,能引起我辈共鸣。

巴金的女儿对记者说,他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他写得最成熟的小说《寒夜》,由于时代的变迁,甚至不如谌容的《人到中年》更能打动我们。而论晚年对时事的投入,他也许还比不上对教育改革和反腐败有激情表达的冰心老人。

文革后的二十多年,巴金呼吁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很艰难地写作五卷本《随想录》实际上做的是一件事——反思;实际上表达一个心愿——讲真话。

《随想录》有什么了不起,比得上他翻译的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吗?

比不上,根本不可比。巴金写作《随想录》始于1978年,时年七十有四,这样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而《随想录》的出版颇有曲折,他的故乡心有余悸的出版社不经同意就某些“敏感”篇页删得有题无文,我们怎忍心责备他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

然而,《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正是出于这样的钦敬,他的同辈人戏剧大师曹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良心”。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播发特别报道,大标题就是《别了,“二十世纪的良心”》,内文称他为“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讲真话又有什么了不起?“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训:从小幼儿园阿姨就教导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教训人们:求真求实是何等艰难,“讲真话”要付出多少代价?五卷《随想录》耿耿不忘的、记录的、反思的不就是几十年间巴金及同代人被迫自诬诬人“由人变兽”的经历吗?浩劫过去了,提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不过是要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我们今后堂堂正正做“人”。但是他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我们只能记住老人的这个遗愿,等待着告慰巴金在天之灵的那天到来。

心理常识告诉我们,感动源于共鸣。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认同其意义,盖因“讲真话”很难,非平常的血肉之躯甘愿承担其沉重。若不然堂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较多披露审计报告,教育副部长张保庆直率批评地方官员,怎么会说反正自己快退下?而人的天性是,消极地讲希望“免于恐惧”,积极地讲渴望表达个人意见,以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共事务。

道理其实很简单,巴金对讲“真话”的呼吁之所以“感动中国”,其实就像“超女”大赛主题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之所以激起千万人响应一样,不过是与人们的心声发生共振了。唐诗有言:“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如果我们连“讲真话”都不敢都不能,苟活到一百岁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活着有什么尊严有什么价值?

《人民日报》10月18日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题为《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那么让我们在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照耀下,继承他坚守良知顽强求真的精神,去开创讲真话的美好未来。 

                                                  (选自《新京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选自“百度百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巴金的代表作《家》,不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茅盾小说《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更切合时下的情境,引起我辈共鸣。

B. 巴金《随想录》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但他七十四岁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我们作为读者,不忍心责备。

C. “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符合中国古训“实事求是”。但现实中求真求实,“讲真话”极其艰难,所以巴金的《随想录》难能可贵。

D. 巴金的女儿、戏剧大师曹禺、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的报道、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都对于巴金先生“讲真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其表达了哀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真挚,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巴金老人“求真意识”与“忏悔意识”的钦敬与怀念之情。

B. 巴金女儿对记者说,巴金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表达了巴金女儿对人们没能公正评价父亲的不满和惋惜。

C. 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原因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样。

D. 本文写巴金的文学作品整体上比不了同时代的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老舍、冰心,甚至还比不了当代作家谌容,但并不影响作者对他的认可。

E.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让巴金在《随想录》中完成最真实人格的塑造,履行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3.文章结尾引用“李辉悼念巴金专文题《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王彬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这种“另类”审美眼光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都是骠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的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选自《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以丰满、肥硕、浓艳、亮丽为审美取向,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即可看出。

B. 武则天和杨玉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地位,成为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C. 唐人有着“另类”审美眼光,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与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的审美观不同。

D. 唐代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热烈放姿”,这种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留给大家突出的印象。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社会是一个“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社会,人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有条件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B. 唐代开放兼容并包,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中,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C. 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过着游牧生活的具有剽悍、健硕的体魄的鲜卑血统,使得唐朝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

D. 唐人喜爱高贵丰满的牡丹,肥硕、庄严而浑厚的颜体书法,可见唐人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是全方位的审美理念。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这种审美取向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B. 唐人崇尚并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我们从中可以传承的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C. 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需要看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是世界最大的都城和向往的中心。

D. 作者认为,“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这与唐朝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以及唐人崇尚并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有着一定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只要心中存有美好的向往无论经历怎样的严寒困苦是花花总会开放开在每一处山坡开在心的每一个角落……

读了以上《花总会开》的小诗你有什么想法、感悟或启迪?请根据你的理解以“花开在心的每一个角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我校即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大会组委会要求各班为本班代表队写一段展示本班精神风貌的解说词以供开幕式上宣传报道组宣读,假设你是高三、18班的宣传委员,请你为学校写一段介绍本班的解说词,160字左右。注意:在下面表格中的文字后续写,要有文采,文中出现的班级只能是高三、18班,同时不得出现你所在班级任何一个任课教师的名字,否则,本题不得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昌平岛(1)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 鸣榔(2)晓涨前。阳乌出海树, 云雁下江烟。

积气(3)冲长岛, 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4), 心赏独泠然。

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2)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3)“积气”,指天。(4)魏阙,代指朝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

B. 春风吹拂,解缆扬帆,从首联所写的内容看,诗人并没有明显的孤寂感。

C. 颔联两联对仗工整,描写早发昌平岛所见,画面明丽生动。

D. 颔联写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给读者一种凄冷的感觉。

E. 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虽然远离朝廷,但眼前的美丽景色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2.颈联中“冲”“溢”两字颇精妙,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