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于”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君幸于赵王 B.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青,取之于蓝 D.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后者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对选文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划线句说明了作者开展物种起源研究的触发点和时间。
B. 最后一句是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C. 段中“如果”“也许”“经过”“当时”等加点词语分别从条件、可能、数量、时间等方面作出严格限制,说明自己探索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D. 段中加点的“一些事实”指的是南美洲的生物分布和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之间地质上的关系。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逻辑顺序 B. 空间顺序 C. 时间顺序 D. 程序顺序
3.对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及写作过程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 让读者知道书中的结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得出的。
C. 让读者了解“绪论”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 告诉读者出洋考察给自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引发出对问题的研究。
4.选文中不能体现达尔文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B. 达尔文坚持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C. 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D. 达尔文在理论研究中注重科学实验的态度。
5.联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B. 《〈物种起源〉绪论》语言准确严密,多用结构复杂的句式。
C. 绪论亦称导言,是著作后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能整体理解整部著作。
D. 《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否定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对选文内容拟定的小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 B. 文化传统 C. 财富与包袱 D. 传统
2.下列最能体现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既要能运用传统而不被其吞没,又要防止传统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B. 传统既不是服装,也不是文物,所以追求时髦和惟古是尚都不正确。
C.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谁也不可能把它丢掉。
D. 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传统以其惰性和保守,钳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动,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B. 视传统为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传统就被看作了包袱。
C. 视传统为文物,就会尊重传统,保护其本来面貌,把祖宗的丰富遗产发扬光大。
D. 传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它无法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分别解说,思路清晰,从而让读者将两者截然区分开来。
B.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论证非常严密,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用了比喻、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方式。
C.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和文化。
D. 本文语言表达既富有文采,又通俗形象,生动风趣。
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戴望舒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困顿彷徨的心路历程。
B. 《过去的年》是莫言回忆小时候过年时的几个重要日子,依次写了腊八、辞灶日、除夕,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C. 《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小说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
D. 《语言的演变》属于语言学学术论文,文章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下列各项中,作品、体裁、作者、国别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托尔斯泰传(节选)》 人物传记 罗曼·罗兰 法国
B. 《咬文嚼字》 议论文 朱光潜 中国
C.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小说 海伦·凯勒 美国
D. 《五月的鲜花》 音乐评论 李皖 中国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抒情)
B. 上面的阳光垂照下来,下面的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描写)
C.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说明)
D.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帷幕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