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岳池农家① 陆游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岳池农家①

陆游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

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②起。

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

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

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③。

[注]①岳池:即今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②差科:指官府摊派的徭役。③东作:指春季的农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用大部分篇幅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艺术风格。

B. 全诗可分为四层,每四句为一层。开篇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从眼前景写起,将原本平常无奇的农村景象,写得生动美好充满生机活力。

C.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一句中,“源头”一词把画面一下拉成远镜头,使用象声词“叱叱”,使景色从无声到有声,这是诗人眼中的远景。

D. “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一句描写了热闹的农家生活,西舍成婚,东邻生子,喜事 一桩接一桩。众乡亲买花携酒前去庆贺,一片喜气洋洋。

E.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描写了一个装扮入时,且有高超缫丝技术的农家少女形象,其中“素手”指没有佩戴首饰的手。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AE 2.①诗歌前十二句描写了田园风光、农家生活、村姑劳动,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农家生活图,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喜爱。②诗歌后四句中,市朝指争权夺利的处所,即官场。诗人写了农家之乐与官场之恶,诗文一褒一贬,感情一喜一恶,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对官场的厌恶。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说法错误。陆游全诗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全诗措词明白易晓,所绘景象人物自然亲切,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使这首诗成了一幅风情淳美的图画。E项,“‘素手’指没有佩戴首饰的手”说法错误,“素手”指细长柔嫩洁白的手。这几句诗的大意是乡村虽然偏远,但农家少女眉毛仍是按照城里最时新的式样描画的。农家少女不仅漂亮还有一双洁白的巧手,缫丝技术很高竟能使全村的人相互召唤着来观看。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全诗用大部分篇幅描写农村的田园风光,表现出一中淳朴自然、清新恬淡的艺术风格,所以该诗通过写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由衷的赞美、羡慕和怀恋之情。但诗篇最后四句写到“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官场的黑暗、腐败、险恶使他感到厌恶他认为简直不能与乐复乐的农家相比,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体现了诗人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情绪。 点睛:解答诗歌的情感要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要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要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要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等。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来体悟情感,以及一些抒情的句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胐①,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禄大夫,并有名前代。胐幼聪慧,庄器之,常置左右。年十岁,能属文。庄游土山赋诗,使胐命篇,胐揽笔便就。琅邪王景文谓庄曰:“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庄笑,因抚胐背曰:“真吾家千金。”孝武帝游姑孰,敕庄携胐从驾,诏使为《洞井赞》,于坐奏之。帝曰:“虽小,奇童也。”起家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服阕复为舍人历中书郎卫将军袁粲长史粲性简峻罕通宾客时人方之李膺胐谒既退,粲曰:“谢令不死。”寻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临川内史,以贿见劾,案经袁粲,粲寝之。

齐高帝为骠骑将军辅政,选胜为长史,敕与河南褚炫、济阳江斅②、彭城刘俣③俱入侍宋帝,时号为天子四友。续侍中,并掌中书、散骑二省诏册。高帝进太尉,又以触为长史,带南东海太守。高帝方图禅代,思佐命之臣,以胐有重名,深所钦属。论魏、晋故事,因日:“晋革命时事久兆,石苞④不早劝晋文,死方恸哭,方之冯异⑤,非知机也。”胐答日:“昔魏臣有劝魏武即帝位者,魏武曰:‘如有用我,其为周文王乎!’晋文世事魏氏,将必身终北面;假使魏早依唐虞⑥故事,亦当三让弥高。”帝不悦。更引王俭为左长史,以胐侍中,领秘书监。及齐受禅,胐当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当解玺,胐佯不知,曰:“有何公事?”传诏云:“解玺授齐王。”胐曰:“齐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传诏惧,乃使称疾,欲取兼人。胐曰:“我无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东掖门,乃得车,仍还宅。是日遂以王俭为侍中解玺。既而武帝言于高帝,请诛胐。帝曰:“杀之则遂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耳。”遂废于家。

                                                (节选自《梁书·谢胐传》)

[注]①胐:fěi。②斅:xiào。③俣:yǔ。④石苞:字仲容,晋文帝大将,西晋开国功臣。据《晋书》记载,晋文帝死后,贾充、荀勖讨论葬礼采用何种规格,定不下来。石苞当时回朝奔丧,恸哭道:“他建立了这样的基业,难道能按人臣的规格安葬吗?”⑤冯异:字公孙,东汉开国名将,曾力劝刘秀称帝。《后汉书·冯异传》载:“光武曰:‘我昨夜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动悸。’异因下席再拜贺曰:‘此天命发于精神。心中动悸,大王重慎之性也。’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⑥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家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服阕/复为舍人/历中书郎/卫将军袁粲/长史粲性简峻/罕通宾客/时人方之李膺/

B. 起家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服阕/复为舍人/历中书郎/卫将军袁粲长史/粲性简峻/罕通宾客/时人方之李膺/

C. 起家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服阕/复为舍人/历中书郎/卫将军袁粲长史/ 粲性简峻/罕通宾客/时人方之李膺/

D. 起家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且艮阕/复为舍人/历中书郎卫将军袁粲/长史粲性筒峻/罕通宾客/时人方之李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

B. “父忧”是父丧的婉辞。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 此人任何官何职,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这叫丁忧。

C.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 中国古代授予官职称“拜”“除”,罢免官职称“黜”“夺”,提升官职称“擢”“迁”,降职贬官叫“谪”或“贬”,官员请辞称“致仕”“归故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胐自幼聪慧,十岁能文,且文思敏捷,王景文和孝武帝都称他为神童,其父谢庄也很器重他。

B. 谢胐曾担任袁粲长史,袁粲评价他大有父风,后谢眦调任给事黄门侍郎,因贪污被弹劾,案子经过袁粲,袁粲搁置了此案。

C. 齐高帝与谢胐出谈论魏、晋之事,实际上是希望取得谢胐对他禅代的支持,但谢胐并没有附和他,齐高帝对此很不高兴。

D. 齐王受禅当天,谢胐作为侍中应当提前解送玉玺,但谢胐故意称病不去,拉过枕头就躺下,最后直接穿上朝服,坐车回家去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方图禅代,思佐命之臣,以胐有重名,深所钦属。

(2)帝日:“杀之则遂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耳。”遂废于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近驰名。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竞跟在他后边。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地瞧着他。商大爷没理它。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厉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这种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吗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工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竿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的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吗,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团毛糊糊的东西,是吗呢?拉出来一看,众人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吗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对黑头又脏又丑又瘦的描写,反衬了商大爷对它收养是富有同情心的善举,表现了商大爷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B. 小说是以写狗来喻人,它的主题在于讽刺一些人不知恩图报,甚至以怨报德,他们的秉性不良还不如一条丧家之狗。

C. 黑头闯祸,使看热闹的一个邻家孩子撞伤脑袋,商大爷只好送孩子疗伤,损了钱财,这是他打骂并赶走黑头的主要原因。

D. 商大爷赶走黑头后,心里好像缺了点什么,常去门口张望,想“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这一细节表明他有懊悔自责之心。

E. 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清新隽永;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叙写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结构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发人深思。

2.尾段商大爷对黑头之死的原因作了解说,他说这番话时很“感慨”,这“感慨”含有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黑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对这一形象有怎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潘恩,被历史辜负的人

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美方欢迎宴会上开出了自己阅读过的“关国书单”,其中有一本,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今日之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词,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便是这位“美国体制之父”,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常识》这本不到50页的政论小册子里。

英国囚犯、美国精神领袖、法国革命者,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潘恩的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1774年4月,因为有不敬言论,潘恩被革去税吏之职。半年后为了避难,不得不以“契约奴”的低微身份远赴北美求生。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

刚到北美时,那些独立先驱们还都沉浸在“北美英国人”的假想中,对宗主国英国奉行不彻底的反抗:一边四处征战,一边以英王马首是瞻,全无脱离英格兰独立之心。两年问,潘恩冷眼旁观如此乱局,空有壮志无处施展。1776年初,他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这就是《常识》。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87年后林肯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宗主国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潘恩而言,揭露王权的真实面目尚属其次,因为那不过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他最大的抱负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不共和、毋宁死”的理想在北美造成空前的舆论影响,在当时仅200万居民的情况下,《常识》的总销量达50万册。1776年7月,在潘恩的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的代表齐集一堂,审议并通过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北美独立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曾在军队士气败落之际推出《美国危机》鼓舞人心。但北美战争结束后,他却受到排挤。后来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易十六),被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寥。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竞乏人送葬。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

相关链接:

①《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常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②因此,让我们不要怀着猜疑的或疑惑的心理互相观望,而是每人要把真挚的友谊之手伸给街坊,来共同划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像特赦令一样,将不去追究以前的各种纷争。让独立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消灭了吧;让人们在我们中间听到的名字,只是属于良好的公民、坦率舜口坚强的朋友、人权与自由和独立的北美联邦的勇敢的拥护者吧。(托马斯·潘恩《常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1776年之前,由于对英国政府不满,潘恩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避难到美国后,他以“Pain”为笔名发表了《常识》。

B. 潘恩从政府起源说起,否定国王权威,宣扬独立,对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道路意义重大。

C. 林肯、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罗伯斯庇尔等人都阅读过潘恩的《常识》,并深受其影响。

D. 潘恩一生颠沛流离于英、美、法三国,对美、法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北美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国人民的拥戴。

2.作者为什么说潘恩是被历史辜负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请联系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盼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

                                           (节选自玟英《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术的任务是把“美”传递给欣赏者,对中国画而言,更强调在让欣赏者领略其外部形象的“美”的同时,更要能满足其精神追求。

B. 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中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让人以宁静超然的心境获得客观和精神双重美感。

C. “菡萏香消翠叶残”,若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语意明确通俗易懂,但美好的意象消失了。难以产生美的联想。

D. 文章高度赞扬打开国门后进入中国的西洋画,西洋匦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这画风画技,丰富了我国的美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说的“古意”是指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传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B. “距离”产生美,这一审美规律,表明越是远古的东西越具有审美价值,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

C. 西洋画的特点是强调外形的逼真,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前者重其形,后者重其神。

D. 中国画是根植于中国土地的艺术,有其民族特色,如果丢掉其自身文化基因,一味追逐西洋画,那将是舍本逐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说,读罢“菡萏香消翠叶残”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这是因为读者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的共鸣。

B. 中国画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即使画中看不到人影,但其中都承载着人的感情、意念,表现人的精

神面貌。

C. 对于西方的文化艺术,我们不能全盘吸收,生硬仿效,但仍能借鉴,吸收其长处,拿过来为我所用。

D.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不只要看作品画得像不像,色调美不美,更要看它内含的意蕴,从中吸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某整形医院的数据显示,高中毕业生整形人数比例逐年上升,已接近该院整形人数的六分之一。当前高中毕业生出现整形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社会大众强调“看脸”,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自信和机会。

材料2:2015年春节刚过,北京多所高校艺考大幕开启。与往年不同的是,中央戏剧学院首次在招生简章中强调不得带妆、并着日常服装考试。现场,学校准备了卸妆湿巾,提供给化妆考生。一些已经进入考场的考生,由于不符合素颜要求,被考官要求场外卸妆后再进入考场考试。中戏院长助理郝戎介绍,我们要看的是学生本来的素质,所谓“璞玉不琢”。

对于以上做法,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见解。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