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整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代研究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谐。“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改)

1.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

B. 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

C. 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D. “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古老理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

B. 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连贯发展,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C. 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

D.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并进而形成了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使其兼收并蓄,绵延不绝 。

B. 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对人类在2l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C. 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

D. 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

 

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曲解文意。“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与原文“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不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如本题A项,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原文第四段的“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是判断的依据。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关系。没有删掉《诗经》中的齐诗跟孔子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没有因果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剧组,成员大多为刚出道的新人或五六线的演员,他们拍戏时相处融洽,散伙饭吃过后还常常联系,互相帮忙找活二,但这一次,制作方为了票房,请了一个二线女明星担任主角。这个女主角便成为整个剧组里最重要的人,她不停的迟到,不停地对吃住行和化妆服装提出额外要求,反复要求改剧本、改台词,出入绷着脸,哈出的气都带着冰渣子,戏拍完之后,剧组成员都好像是经过了一次冷冻,很久之后才恢复本来的性格。

这段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近来网络上流行将不同的年龄段群体称为“**后”,下表是某娱乐论坛上对70后、80后、90

后不同特点的总结,请你概括出该表所反映出的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要求准确客观,形象合

理,语言不可太偏激,60字以内。


 

70后

80后

90后

基本都是工作狂;我们有存款;结交有背景有地位的人;读书为了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 K歌的时候只会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然后拼命拉着你喝酒,不让你唱;谈论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吃饭时喜欢坐在上级旁边

拒绝加班;我们负债;结交志趣相投的人;读书是为了增长本领;麦霸一般都是80后;话题更多,有英超、魔兽;最好别坐在上级旁边,那才无拘无束

拒绝上班;我们有老爸;结交满身文身的帅哥靓妹;厌倦读书;不只会唱,还会跳;话题是QQ、微信;我就是老板

 

答: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个不超过15个字。

人生好似一首歌,既有欢乐的音符,也有悲壮的旋律;_________,既有一帆风顺时,也有急流险滩处;人生好似一条河,既有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也有__________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____________;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品读着人生这本蕴含深刻的书,人生如此丰富多彩,愿我们都能勇于经受暴风雨的洗礼,接受生活的挑战和考验,活出自己的精彩。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师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                                            。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 

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 

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⑤而必须经由我们之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

A. ③⑤②④①

B. ③①②⑤④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又到年底,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各政府部门突击花钱的时候,但今年有政府官员表示,由于中央八项政策出台,使得“乱花钱”的现象在今年恐难再现。

B. 今年上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首个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约有4.3亿户家庭,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亿。

C. 央行就《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若银行万一破产,账号本息50万以内的部分全额赔付;超50万的则从清算财产中受偿。对市民来说,存款一要分散,二要看看存款所在的银行会不会破产,千万别只看利率高低了。

D.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消息一出,引发了网友热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