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悄悄话和悄悄话 赵新 我是这样认识他的。 那天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悄悄话和悄悄话

赵新

我是这样认识他的。

    那天傍晚,我在我们小区大门口的菜市上买了二斤黄瓜,提起来往家走时,觉得手里轻飘飘的,脚步就有了犹豫。我想请人把黄瓜复一下秤,即使分量不够,我也不去找人家的后账,只想做到心里有数。   

我前后找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30岁左右的小伙子。小伙子是卖西葫芦的。

    小伙子冲我笑了:大叔,您好,您买西葫芦吗?

    我说我不买西葫芦,我想把手里的黄瓜复复秤……

    小伙子挥了挥手:对不起,您不买俺的西葫芦,俺怎么给您过秤?

    我笑了:同志,这是哪儿挨着哪儿呢?

    小伙子严肃了:这不是紧紧地挨着嘛,您不帮助我,我怎么帮助您?

    第二个是中年女人,身体粗壮,脸面黝黑。

    我还没把话说完,她的脸就阴了,很不耐烦地说:走开,我可不做这伤天害理的事!我给你称了,就会得罪……你以为我是个孩子?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伸出手来,接过我的黄瓜,放在了他的秤盘上。

    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这黄瓜是一斤六两;他说他的秤很标准,他称错了他负责。

    他显然是一个乡下人,光头,布鞋,一条裤腿挽起来,露出了圆鼓鼓的膝盖;一条裤腿耷拉着,盖住了脚面。个头不高,眼睛不大,一张瘦削的赤红色的脸,一抹浓黑的很好看的胡子;站在如火的落霞里,我闻见他浓郁的汗味。

    他不卖菜,他卖的是苹果、香蕉、橘子。

    我很受感动。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好兄弟,谢谢您!

    他说不谢不谢,做这点儿事情不费吹灰之力;他说他今年才45岁,论年纪我是他的长辈。他说:叔叔,您回家吧,该做饭了,婶子在家里等您。

    我担心他遭到那个黑脸女人的辱骂,或者遭到那个卖黄瓜的报复,就蹲在他跟前慢慢地抽烟,借以观察动静。他轻轻地把我拉起来,亮起嗓门说:叔叔您走吧,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

    我就慢慢地往家走,走了几步他又追上来,踮起脚尖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

    这样我就认识了他,记住了他。我很快知道他姓吴,几个月前他还在村里种地,他的一双儿女一个叫吴优,一个叫吴律,都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我很有兴趣地问他孩子们为什么叫吴优吴律,他说他希望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希望每个人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一天我又看见他帮人复秤。请他称东西的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放在他秤盘里的是一小袋鲜嫩的豆角,旁边还放着一把水灵灵的小葱。

    他告诉老太太:大娘,您放心,您的豆角分量不差……

    老太太说:你说不差就是不差!你再把那把小葱给我称称……;我让你称这称那,不会给你惹下祸害吧?

    他亮起嗓门回答:不会,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

    结果那小葱差了一两。

    老太太要走时,他凑上前去,又和她说了几句悄悄话。

    不久便有消息传出来,说难怪这位吴师傅天不怕,地不怕,行得端,走得正,原来人家有后台,根子很硬!

    那天我买菜回来时,那个黑脸女人突然叫住了我:大叔,您等等。

    我便停下脚步看着她,她的脸笑得很灿烂。

    她很神秘地说:大叔,您知道吗?那个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专管咱们菜市场!

    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她说:大叔,您别替他保密啦,大家伙儿都知道啦。以后我可以给您重新过秤,看谁还敢缺斤短两!

    我悄悄地问:大嫂,这事您听谁说的?

    她悄悄地回答:我听那个称了豆角又称小葱的大娘说的,老吴不是和她说悄悄话啦?对了,老吴肯定也告诉您了,他也和您说了悄悄话!

    我不置可否地说:啊,啊,您忙吧,我走啦……

    我愿意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但是那次老吴和我说的悄悄话是,叔叔,您保重,为几两黄瓜,不值得生气。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文中的“悄悄话”内涵丰富,既可指说话内容,又可指说话形式。文中的“悄悄话”都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和谐。

B.小说对“乡下人”老吴这段肖像描写很有真实感,既反映了老吴经济条件较差,又暗含了对老吴身上那种勤劳、朴实、机智的品质的赞美。

C.文中卖西葫芦的小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这一形象和“乡下人”老吴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简洁、准确、生动,比如,在对“中年女人”这一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E.小说以小见大,构思巧妙,通过“复秤”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儿,自然地将一群普通人联系到一起,通过描写他们在“复秤”上的言行等来反映主题。

(2)请简析文中的“我”这一形象的特点。

(3)小说两次写老吴“亮起嗓门”强调“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D E (2)答:①隐忍。想复秤,即使分量不够也不会找别人旧账。②善良。怕人报复帮“我”复秤的中年人,“我”蹲在地上,“观察动静”。③渴望正义。希望帮他复秤的人真有“后台”,所以他“不置可否”。 (3)答: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这样才有后面传“老吴侄子是局长”的那些“悄悄话”。②更好地塑造老吴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他光明正大,行得端,走得正,体现出一种正能量。③表现作品主题,社会呼唤公平正义,现在是法治社会,正气一定会压倒邪气。④有利于深化主题,暗示弘扬公平正义还要借强有力的“后台”,说明法治思想正逐渐深入人心,但还需要一个过程。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都为了体现……”不当,还有深化主旨作用。C项“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理解不当。B项“机智”理解不当。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征。“我”形象的特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隐忍,善良,渴望正义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节的作用。两次写老吴“亮起嗓门”强调“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的作用,主要围绕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点睛: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 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 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 耻相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  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拱:敛手。

1.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概括。

2.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虬(qíu),字仲盘,河东解人也。虬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遍受《五经》, 略通大义,兼涉子史,雅好属文。孝昌中,扬州刺史李宪举虬秀才,兖州刺史冯俊引虬为府主簿。樊义为扬州刺史,乃以虬为扬州中从事, 加镇远将军。非其好也,并弃官还洛阳。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洛阳。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时人为之语曰:“北府裴诹,南府柳虬。”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季海常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四年入朝,周文帝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周文许焉。又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因使见周文,被留为丞相府记室。追论归朝功,封美阳县男。

   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为鉴诫也。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事遂施行。除秘书丞。旧丞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时人论文体者,有今古之异。虬又以为时有古今,非文有古今,乃为《文质论》。

    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蔬食,未尝改操。人或讥之。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赠兗州刺史,谥曰孝。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选自《北史•柳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B.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C.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D.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在本文中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目。

B. “陛”阶梯,有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在文中是对皇帝的尊称。

C. 元年,可以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以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还有其他含义。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虬崇尚简朴,不慕高官厚禄。他不注重打扮,也不追求车马衣服华丽整齐;他进入官场,却非其所好,弃官回了洛阳。

B. 柳虬办事尽职尽责,得到赏识。他勤力应对公务,忠于职守,得到元季海的夸赞;他在独孤信手下得到重用,后被周文帝封为美阳县男。

C. 柳虬积极建言,期待广开言路。他认为朝廷应该发挥史官的作用;还希望皇上关心政务,广纳忠言,因而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修起居注。

D. 柳虬为人洒脱,坚守节操。他做事率性而为,不拘小节;而对别人的讥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始终穿破衣吃粗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

(2)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为鉴诫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病态的“民国热”是对历史的侮辱

单仁平

“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沉没的记忆符号,这些年因种种缘由又浮现出来。是的,它不全是记忆,它还在台湾保留了一块残片,并在统独问题上扮演着复杂角色。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家历尽沧桑,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也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然而在大陆互联网社区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一种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以至于一些小圈子里甚至形成“民国热”。这种思潮下的积极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个“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

这种论调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境遇。他们相对于当时的工农大众挣得很多,大学教授的家庭都用得起多名仆人,铁定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此外民国时期出了几名大师级的学者,他们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

有非常少量的人宣称他们不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一”国庆节,而“只过双十节”,在小圈子里博得掌声。

必须指出,赞美民国作为一些人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是有逻辑的。作为对旧时代的一种“纯怀念”,也可以理解。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这就像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辜鸿铭怀念满清时梳辫子,中国现在还有一些人怀念“文革”时代一样,它们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成熟社会对它们的态度应是能宽容时则宽容。

然而有些人把“民国热”当成一个意识形态甚至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他们的鼓吹就不再是小资的东西,而是在搞恶意欺骗,他们的把戏应当毫不客气地予以揭穿。

民国真的好吗?如果它真好,当初就不会被中国人民那么坚决地抛弃。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其力量甚至不如今天微信上一个稍大点的圈子,却用28年的时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摧枯拉朽般把国民党的庞大国家机器打得七零八落。如果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权烂透了,烂得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彻底失了民心,这一切怎么可能在这么大的国家里奇迹般发生!

当时大学教授的境遇大概的确不错,但全中国当时才有几所像样的大学?一共才有多少教授?一项研究表明,1936年中国所有大学的在校学生只有41922人,这还不到今天一所清华大学的在学学生人数。

少数大学教授当时的优越生活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如此之大的社会差距在发达社会里不可想象。有人指责怀念民国大学的人,称他们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不能不说这样的指责有一定道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堪称“一团糟”,当时的国家治理甚至没有深入到基层社会,也未能突破地方力量的实际割据,是浮在半空中的,而且受制于西方列强。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内河里还游弋着英国军舰。这样的国家面对东洋小国日本的侵略,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反抗动员,国民党政权应当对中国遭日寇的蹂躏承担责任。

今天的中国,无论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民生水平以及对国民各种权利的综合保障能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我们可以怀念民国时期的一首歌,一道风情,以及一些时间越久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但歌颂那时的国家制度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历史以及推动这个国家发生伟大变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还是让“民国热”作为小资情调保持其特有的醉意吧,最好别把它带到正儿八经的舆论场来。因为它会瞬间变得十分丑陋。稍微一扒,它里面的无知和装腔作势就暴露无遗。

(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更具包容心,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B.“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消失的记忆符号,这些年之所以浮现出来,不全是因为记忆,还有较浓的政治因素。

C.把“民国热”当成一种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就是在蛊惑人心、在搞恶意欺骗。

D.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他们出于自身利益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这是一种“病态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国时期是有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的大师级的学者,但这并不能说明像王国维、辜鸿铭等这样的国学大师是因为当时待遇好而产生的。

B.当时的大学在校生少,教授少,而少数大学教授的高待遇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

C.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仅用28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说明了“民国”没丝毫值得怀念的。

D.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乃至在一些小圈子里形成“民国热”,称那是个“民主”、“自由”、且“崇尚知识”的时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或别有用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出于对现实不满,作为对旧事物的一种单纯的怀念,也可以理解,应予以宽容。

B.怀念民国大学的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自然会使这种“怀念”消失。

C.治,却被少数大学教授高薪酬一叶障目,非常可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民国”会被人们认识更清

D.民国时期有动听的歌、迷人的风情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这些我们尽可去怀念,但也仅此而已。而拿过去这些东西来否认今天的中国,不能令人信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