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首台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每天在线任务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首台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每天在线任务量已超1400个,就运算速度、服务领域等方面即使是欧美国家级超算中心也很难达到。

B.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自然产物,是不可再生的地址自然遗产。

C. 这部由新锐导演执导的青春片讲述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工人的女儿拒绝平庸、追寻梦想的励志故事,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2015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文化消费、互联网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亮点频现。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就运算速度、服务领域等方面”杂糅了两种句子结构;C项,表意不明,“一个性格内向的工人的女儿”不同的停顿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性格内向”的工人,也可以理解为“性格内向”的女儿;D项,不合逻辑,“文化消费、互联网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 费”等并列词语之间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相互之间存在交叉关系。 点睛:病句类题目一般考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或赘余三种类型的语病,在本次考试中则选取了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种类型,符合考纲要求,便于检测学生对病句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让学生辨别病句的各种错误类型,让学生学会辨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在月亮坡村鳞次栉比的黄土地上,一棵棵梨树一张开扇形的枝丫,姿态妖烧。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的梨园竟是座座荒山。

B. 百图书馆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的大数据管理,在运行后台,借阅情况都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和排名,哪本书最受学生欢迎,一目了然

C. 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宗明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统摄全文的总纲。

D. 中华先民对大自然、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层层递进,有如剥茧抽丝,传达出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的共同价值观。

E.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但无助于患者治疗,还会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细菌一旦出现耐药性,再高明的医生也相形见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张》)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两人年少时的欢乐时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衬其婚姻失败的绝望心情。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多弦为喻,抒发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追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亡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惯。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意,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 “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 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 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感,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 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婆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渠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裕蹄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承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刽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鸡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莫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滚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幕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壕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救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滚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B. 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C. 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D. 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

B. 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C.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并赐名为同。

B. 詹同因事纳忠,善于把握时机。刘基谈论古时励廉耻存国体一事,他正好侍立皇帝身边,便及时取《戴记》及贾谊疏进谏。

C. 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 詹同长于为文,反应敏捷。他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或对答皇帝询问,都敏捷而富有才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l)声色之害甚于鸡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

(2)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口巴。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习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室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在昆明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一之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 结尾一段语言简淡、自然,但意蕴丰富,用意深刻:“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C. 废园中有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D. 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2.文章多次写到园中的花木,有什么作用?请联系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3.本文主要描绘了“废园”的景象,但作者却以“废园外”为题,这是为什么呢?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叙写角度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