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无路可走(节选) 鲍鹏山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无路可走(节选)

鲍鹏山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揭示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固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着,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则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相同,他认定: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瑕,无懈可击。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并在现实政治中招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无操持与性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这当然又是“诗意地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喻的。他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了,他们却活看,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优势:他们能说话,能抢占话筒,总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釜就开始雷鸣了。屈原与现实中的邪恶势不两立,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他们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1.选文第2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有何用意?

2.屈原性情上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会“无路可走”?

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2)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4.文章结尾将屈原的“死”和当代诗人学者的“活”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1.说明屈原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而又文采斐然,这种理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无法融合,表现出屈原处境的艰难和无奈。 2.屈原有真性情、偏激。①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浮躁(或不容尘俗,缺乏圆通,热心理想)。②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③他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 3.(1)滑头和奸诈之徒使现实世界的真性情缺失,民族的纯洁和本真与人渐行渐远。 (2)屈原之死,造成我们这个民族真性情的缺失,进而迷惘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4.强化了屈原之死的必然性,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无比敬重之情和对世俗追逐功利、颠倒黑白的批判意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应采取“例子本身的作用+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特点”的格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的答题区间在第三、四段,第二问的答题区间在第六段。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恶化”,滑头和奸诈之徒使现实世界的真性情缺失,民族的纯洁和本真与人渐行渐远。“苍白”,民族真性情的缺失,迷惘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应该答出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对比”的作用,强化了屈原之死的必然性,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臣心一片磁针石,________________。 (《渡扬子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3)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4)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5)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  (《论语• 为政》)

(6)子曰:“_________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8)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诏天下王                    勤:帮助

B. 天祥在燕三年                 凡:总共

C. 然犹不忍,遽之退             麾:挥手

D. 拜而死                     乡:家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文中“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捕系死

B. 有为也

C. 挟匕首备不测

D. 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         )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

A.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对他寄予了改变社会状况的厚望。

B. 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文天祥不顾好友的劝阻,领兵入卫,并且倾尽家财为军费,因此得到了朝廷的信任,连续升官职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C. 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军营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军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辗转到了温州。

D. 文天祥被元军扣押期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但不忍心杀文天祥。后来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不事二主、只愿赐死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

(2)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3)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 只道林间无人至    B. 小院地偏人不到

C. 门巷深深过客稀    D. 寒气偏归我一家

 

查看答案

将下列各句重新排序后组成一段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对麦当劳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

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是永远不可能被克隆的。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对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它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

A.②①③⑤④⑥⑦   B.①⑥②④⑦⑤③

C.⑥①②⑤③④⑦   D.⑦③①⑤②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