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貳;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 突跃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 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 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唐玄宗年号。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

B. 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的常用词语,一般指降职,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D. 大赦: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唐玄宗对李献忠感到很愤恨,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B. 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C. 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的贰臣,程千里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D. 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4.把下面课内语句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矣。

(2)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

(3)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1.C 2.C 3.C 4.(1)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葛禄将李献忠及其妻子儿女、帐下数千人都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程千里)迅速上表,飞快地传回捷报,唐玄宗很赞赏他的勇武。 (3)这不是我作战的过错呀,这是天意啊!替我向各位将士转告,宁可突然失掉主帅,也不可丢失城池。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这句话是说“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领部众归附唐朝,隶属于朔方军,唐玄宗为其改赐姓名叫做李献忠。李林甫遥任朔方节度,任命李献忠为副将”;学生可以抓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来帮助断句,比如“突厥首领阿布思”“朔方军”“玄宗”“李献忠”“李林甫”“副将”等。 2.试题分析:迁,一般指升职。 3.试题分析:C项,无中生有,从文章第四段来看,程千里虽然被活捉,但并没有投降。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迁,一般指升职。 4.试题分析:“缚” “妻子” “壮” “乍可”和(3)句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程干里是京兆人。他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 来是碛西募人,多次凭借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年,他被授予御史中丞。天宝十二年,兼任北庭都护,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领部众归附唐朝,隶属于朔方军,唐玄宗为其改赐姓名叫做李献忠。李林甫遥任朔方节度使,任命李献忠为副将。之后又下诏,将李献忠部落转移,隶属幽州管辖,李献忠和安禄山素来不和,恐惧不敢奉诏,于是背叛朝廷逃回碛北,多次成为边关大患。唐玄宗对他感到很愤怒,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天宝十二年十一月,程千里的军队到达碛西,用书信晓谕葛禄,命令他协助朝廷。李献忠势单力孤,归降了葛禄的部落。葛禄将李献忠及其妻子儿女、帐下数千人都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程千里飞快地传回捷报,唐玄宗很赞赏他的勇武。天宝十三年三月,程千里在勤政楼献上俘虏,最后将他(李献忠)在朱雀街斩首,(程千里)凭借功绩被授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然留任辅佐治理羽林军。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下诏命令程千里在河东招募兵勇,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天宝十五年正月,程千里被升迁为上党郡长史、特进,代理御史中丞,派兵守上党。叛 贼来攻城,多次被程千里击败,凭借功勋多次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包围城池,多次带领少量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于是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生擒蔡希德。双方精锐的骑兵交战得很激烈,差点就要生擒蔡希德,但是蔡希德的救兵到了,程千里于是收拢骑兵撤退,可是护城河的桥坏了,他掉进了坑里,反而被蔡希德抓住了,程千里抬头告诉自己的骑兵说:“这不是我作战的过错啊,这是天意啊!替我转告各位将士,宁可军队失掉主帅,不可丢失城池。”士兵们听到后都流下了眼泪,早晚严防死守,叛贼最终也没有攻下城池,程千里被俘到了东都洛阳,安庆绪给他安排了住处,专门给他安排了伪职特进,把他囚禁在客舍中,等到安庆绪败走的时候,程千里被严庄杀害。 这一年的十二月,皇上驾临丹风楼大赦天下,其中说到:“忠臣侍奉君主,只有杀身报国而不会叛变成为贰臣;烈士为国捐躯,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像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这些人,马上追赠官职,寻访他们的子孙,加封他们的官爵,家中人口都多多给予抚恤。”从此给予厚待的人,无不是要求节义完备的。而程千里终究因 为被生擒到叛贼的朝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 余威震于殊俗

B.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C. 为天下笑者,何也?

D.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取汉中,西举巴蜀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③吞二周而诸侯

匈奴七百余里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以黔首   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⑦五十者可以帛矣     ⑧至尊而制六合             ⑨不耻相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D. ①⑥/②⑦/⑧⑨/③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

B. ①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秦    ②强国请服,国入朝

D. 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善于物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D.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 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C. 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D.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B.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C.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查看答案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一位17岁女孩买彩票获得了100万英镑大奖。她领取奖金后购置了两套物业,吃喝不愁。周围的人都羡慕她,但百万富豪的身份让她内心焦虑,压力很大,生活并不如意。四年后,她起诉彩票公司,称彩票毁了自己的生活,希望回到获奖前的生活。彩票公司最后聘请财务顾问为她提供理财服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