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司法权是可以分割的,为此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些在《历代名臣奏议》中有所记载。

B. 宋代判决案件,由中央机构议司或地方机构谳司为定罪提供适应的法律条款,尽管最终定刑未必完全如此。

C. 通俗地理解宋代的司法权分割,就是一个案件由两个法官分别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审判,最后由行政长官做出判决。

D. 宋代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判决案件时必须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按宋朝的制度设计,行政长官拥有最后决断权,法官如果不想让自己审与判的结果被驳回的话,就必须揣摸那个行政长官的心思。

B. 宋代的行政长官,读的是四书五经,对法律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他们不具备法律专业技能,对案件不能依法判决,对部下也不能论法辨奸。

C. 不能带来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廉洁,反而导致一些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的原因就是司法权分割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

D. 依照审判的基本原理,审和判应当连续进行,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始终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民众,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难以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必须让民众增强法律意识。

B. 如果在判决案件时单单用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来指导的话,与法律产生冲突从很大程度上说是难免的。

C. 司法权分割的制度设计不起作用,就是缘于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但司法无法独立,还难以防止其腐败。

D. 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如果由行政长官最后判决,他就应该亲自参与审理,否则,他作出的判决必然残缺、失真和武断。

 

1.D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选项中D项“没有任何联系”文中没有依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中B选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说“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中民众并不具有审判监督权,原文是一种假设,真正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是某些官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以色列是全球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数量最多的国家。在这个国土面积接近北京、人口却只有北京一半的亚洲国家,阅读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最新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与数量为64本的以色列相差达13倍之多。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量为7.86本,以色列的这个数字为64本。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国民阅读量依然不见起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戈壁挺立的白杨,雄壮健硕,那是一首斗志昂扬的诗;雪野绽放的红梅,明艳动人,那是一支凌寒傲雪的歌。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 ②④⑥⑤①③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⑥⑤①③②    D. ⑤③①④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全球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 针对电商侵权假冒伪劣等乱象,相关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建立长效机制,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 央视科教频道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对网络时代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一个好形式.

D. 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的方式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对数字媒体产生依赖,长此以往,将影响到传统阅读能否很好的延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15年9月3日韩国总统朴槿惠登上天安门,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她举止儒雅,情态和悦,     ,昭示了中韩两国人民友好前景。

②曹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恩师的     点燃了我人生前进道路上盏盏心灯。

③十年寒窗,     ,潜心学习,一举成名,她用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诠释了高考状元成功的真谛。

A.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诵夏弦    B. 春风满面  春风化雨  春诵夏弦

C. 春诵夏弦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D. 春风满面  春诵夏弦  春风化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