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在举了孔子的例子后,得出了一个关于师和弟子的才能的结论,并且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释了这个原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关于师和弟子的才能的结论”,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庾”“磷”“锱铢 ”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水阁

韩 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

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1.韩诗第一句和范诗前两句在诗中各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是些菊花,诗人借之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同郡甄琛为定州刺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孝昌初,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涂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齑戒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亡散,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军司崔钟以状上闻。其得人心如此。元象初,高祖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后从高祖破西魏于邙山,命为露布,弼手即书绢,曾不起草。以功赐爵定阳县男。武定中,迁卫尉卿。会梁遣贞阳侯渊明等入寇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率诸军讨之,诏弼为军司,摄行台左丞。破萧明于寒山,别与领军潘乐攻拔梁潼州,仍与岳等抚军恤民,合境倾赖。关中遣仪同王思政据颍州,太尉高岳等攻之。弼行颍州事,摄行台左丞。时大军在境,调输多费,弼均其苦乐,公私兼举,大为州民所称。弼志在匡赞,知无不为。显祖将受魏禅,自晋阳至平城都,命弼与司空司马子如驰驿先入,观察物情。践祚之后,以预定策之功,迁骠骑将军。转徐州刺史,未之任,又除胶州刺史。弼儒雅宽恕,尤晓吏职,所在清洁,为吏民所怀。显祖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帝以为讥已。高德政数言其短又令主书杜永珍密启弼在长史日受人请属大营婚嫁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十年夏,上因饮酒,积其愆失,遣使就州斩之,十年六十九。寻悔,驿追不及。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讼止息,远近称之           词讼:诉讼案件

B. 抚军恤民,合境倾赖           倾赖:钦佩信赖

C. 志在匡赞,知无不为           匡赞:颂扬天子

D. 驰驿先入,观察物情           物情:民心民情

2.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高德政数言其短/又令主书/杜永珍密启/弼在长史日受人请属/大营婚嫁/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B. 高德政数言其短/又令主书杜永珍密启弼/在长史日受人请/属大营婚嫁/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C. 高德政数言其短/又令主书杜永珍密启/弼在长史日/受人请属/大营婚嫁/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D. 高德政数言其短/又令主书/杜永珍密启弼/在长史日/受人请/属大营婚嫁/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弼富有学问,文思敏捷。定州长史甄琛考查诸生时,他回答策问如同回声一样迅速;高祖让他写布告,他拿起绢就写,连草稿都不用打。

B. 杜弼为官清廉能干,很得人心。在光州曲城县令任上,别县征召的士兵大都半路逃散,而他所送的士兵一直跟随着他,纵使受到攻击也不叛离。

C. 杜弼劳苦功高,颇受重用。高祖让他随从作战,因功赐给他爵位,又派他辅佐高岳等抗击梁军;显祖接受魏禅登基,他因有功被封为骠骑将军。

D. 杜弼耿直无忌,说话做事常得罪人。显祖问他治国应当任用什么人,他回答说应当用中原人,显祖就借着酒劲,派人到胶州杀死了他。

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2)弼儒雅宽恕,尤晓吏职,所在清洁,为吏民所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还命令羲和四子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并发布讲话云:“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关于时间体系最早的重要文献之一。从《尧典》的记载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这和今天的“三百六十五日加四分之一日”是非常接近的。《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西、南、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记载。因为这里羲和四子所司掌的四方与四时,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而且地方与时间同时为四子所分别司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同构互换这一特殊性质。这一特质的展开,构成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文化特征。而《尧典》“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中所蕴含的“顺天”和“遵时”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顺应自然之发展,遵循四季变化规律的深层内涵,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观念。春种秋收,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人,在实践摸索中很早就拥有了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人很快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掌握了十二个月的月升月落规律,了解了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可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示它呢?

中国人选择的是使用六十甲子。中国古代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的方式来标示时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由甲子到癸亥,天干配地支功产生出六十个搭配。以之纪年则每六十年完成一个循环,纪月则每五年一个循环,纪日则每六十天一个循环。所以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六十“与”五“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如果追寻五日休沐这一规定的文化源头,应与纪时每五天六十甲子完成一个循环有直接关系。这与西方依据《圣经》开篇上帝七日创世纪而形成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依据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七日周期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西方宗教与神话的背景,而以六十甲子纪时、每五日完成一个循环为依据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中国古人对时间循环性质的客观认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别,经常就这样展现于很多细微但非常关键的细节之中。

《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典籍记载的容成与大桡皆黄帝之臣,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茫茫焉不可考也,但地下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可以证明,殷商时期的中国古人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把天干地支配合起来形成六十个数字,非常适合于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框架,而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循环往复是时间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六十甲子的循环排列,非常清楚地展示了时间周而复始的特性。它是古代中国人时间文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

1.下列关于中国古人“顺天遵时的智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人很早就凭借月升月落的特点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规律,并且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B. 中国古人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很早就能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百工也能够遵时进行生产。

C. 中国古人很早就了解到作为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的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D. 中国古人很早就将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相配来标示时间,六十甲子纪时法很适合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我国古代较早阐述时间体系的重要文献《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人顺天遵时的精神。

B. 因为在纪时上是每五天六十甲子一循环,所以《汉律》规定官员每五天一休假,对此《汉书》中有类似记载。

C. 西方的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源于《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说法,这反应了西方的宗教与神话背景。

D. 虽然《世本》“大桡作甲子”的记载渺不可考,但中国确实在殷商时期就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尧对羲和四子司掌四方与四时的具体安排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同构互换”的特殊性质。

B. “顺天”与“遵时”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顺应自然,遵循四季变化规律。

C. “五”在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以干支纪时和纪月是,分别是五天一个循环、五年一个循环。

D. 天干与地支相配而形成的六十甲子的循环构成了中国古人时间文化框架的主体,它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激励高三学生冲刺复习,各地学校都会出现励志标语,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许多“神标语”。如山西某中学一高三教室的标语——“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是你砌的”,“我一定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去死)”。四川内江某中学的励志标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还有一些中学出现的“明天,绅士一样地活!”“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凡此种种,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种鼓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做法,有很好的励志效果;有人觉得“有意思”,“有个性”“轻松”,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神标语”和学校所担负的教育使命背道而驰。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