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慧,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定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 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 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消耗时间,分段消耗确保使用。

D. 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起到能够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 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群,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 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 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E. 本文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让读者认识到植物不是无意识的静物。

3.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A 2.BE 3.①化解困难或应对风险的智慧:遇到阻碍生长的障碍物可以绕开,分散的神经系统帮助植物避免灭顶之灾,产生刺激性化学物质抵御食草动物.植物的这种灵活应对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②缜密细致的计划的智慧:根据天气提前制定生长计划,实时监测环境变量,精准测算生长所需的养料,这种提升生长质量的细密的计划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③互爱互助的协作的智慧:在生长过程中和别的植物互惠互利,尤其是亲缘植物,这种互爱互助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④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植物通过散发出不同的化学物质来表达他们与世界的关系,这种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没有信息表明达尔文发现“电信号系统”“主宰”植物活动意识,也五信息表明达尔文已经发现“电信号系统”存在于“根尖”。 2.试题分析:A“不存在神经系统”有误,植物中的电信号系统就是它们的神经系统;C“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有误,原文仅是做了一个类比;D“大量的细节描写”有误,文本描写文字不多,多是生动的说明性语言,更无大量的细节描写。 3.试题分析:注意从“化解困难或应对风险”“缜密细致的计划”“互爱互助的协作”“灵活多样的沟通”的角度归纳,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园石羊

和  谷

①已过小雪节气,渭北土原上还不见落雪,到了晌午仍是暖洋洋的。我让三弟唤了堂弟,开着自家的小型铲车,从邻村端回了有两吨重的一尊石羊。兄弟几个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件宝物安放在故园的石榴树旁。黄亮亮的阳光下,石羊神气十足,跪卧在初冬湿润的泥土上,那么安详温和,有一种回归家舍的惬意。

②还是在秋分的时候,我居住在老家乡下,有天见到邻村的姨弟。他说,大哥,那个石羊你还乐意要不?主人说想把石羊赠予你,也算“完璧归赵”。他供娃念书有难处,你给资助点费用,他就感谢你了。我说,行,谢谢他,你拉过来,作为回报,我会帮助解决孩子读书费用的。

③前几年曾去邻村,村上有过方圆盛传的财东“大房里”。一般农家住土窑洞,“大房里”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瓦房,骡马成群,地有数百亩,日子过得滋润。后来家道中落,留下来的只有“柱顶石”了,且胡乱遗弃在一旁被当作无用之物。我把它看作宝贝,弄来十数块柱础石,在园子里围着祖传大碾盘当石凳用。

④姨弟见我对老石头有兴趣,便领着去看邻家收藏的一尊石羊,说是在地里埋了几十年,前些年才刨出来见了阳光。石羊有半人多高,一两千斤重量,经年风雨剥蚀,只能大致看出羊的模样,却不失简朴纯正之美。我想起了先祖老陵里曾有过这样一只石羊,神圣地立在地畔上,老人说,那只羊到了夜深人静,会拉着整个山原旋转,拉得太阳从东原上冒出来。我童年时,还调皮地骑过那只石羊。之后,老陵被平为田地,石羊也随之消失。

⑤保存石羊的主人说,是在破“四旧”的年月,老古董都被砸,他凭着复员军人的一身力气,找人搭伴从邻村村头把这石羊拉回来埋在地下,抢救保护下来。我推测,这尊石羊即老陵里的神物。作为后人,我动心了,盼望石羊在故园里安息,和石槽、石磨、石碾盘、石碌碡、石门墩、石臼、捶布石、柱础石一起,供人瞻礼。“石器”时代业已远去,传统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城镇化一天天走近,它们总是祖辈除了永远不老的土地之外遗留的实物,值得珍重。内心也曾忌讳陵庙的灵物,不宜放置于家舍。但又一思忖,如今有哪一件古物不是来自地下呢。

⑥陕西同官地方志与和氏家谱记载,和姓先祖在秦汉时代被同化之前属渭北桥山一带羌族游牧部落。羌笛何须怨杨柳,羌人从字面上图解,即羊人,放羊人,还有一个甩羊鞭子的潇洒的姿势。石羊,便成了先祖崇尚的图腾,在演变为农人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一直秉承这个物种勤苦善良的天性,让它守在祖陵。若干年后陵地化为良田,一年一料麦子,旱涝保收。近年,羊在村里所剩无几,多是为了给留守老家的孩子喂羊奶而饲养的——养羊老汉的儿子儿媳,也就是孩子的父母都进城打工了,买奶粉昂贵,也怕城里掺假的奶粉害了下一代。当然,我所眷顾的石羊,不可能挤出鲜活的奶水,但一定有一种营养元素在斑驳的石头上闪光,通过观赏者的目光渗入梦想的心灵。

⑦石羊终伫立于和氏后人的园子里,以物证的凿凿之言,以牧羊人浪漫而幽怨的羌笛,以庄稼人悲欣的挽歌,对周围的阳光空气和来访者说些什么。

⑧我拍了石羊的图片,在电脑上放大,想从丝丝纹纹的石雕上读到历史的叮嘱。突然,有一只贝壳化石跳入眼帘,哎哟,这哪里是千年的石羊,它是从遥远的古海中诞生的生命,从文明的源头游来,越过了漫长的岁月,来到了今天的阳光下。

⑨故园石羊,是比家谱或地方志更为鲜活的史实。源远流长的故国文明,已经凝结成恒久的固体,也融解为不灭的种子,厮守着不老的充满生机的土地,拥抱又一个春天。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讲述了“我”买回了一尊或许是先祖陵前立过的石羊,将它重新放到故园土地的故事,行文叙议结合,意味深沉,耐人寻味。

B. 开篇“三弟”“堂弟”“姨弟”等称谓说明渭北平原上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和紧密的血亲联系,为下文写购买石羊“回归故园”作了铺垫。

C. 作者保存了许多“老石头”,是因为它们既是祖辈遗存的实物,又代表着崇奉神灵、敬畏天地的价值取向。

D. 本文通过追忆石羊和先祖的历史,反思城镇化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不可估量的伤害,是逝去的农耕文明的一首挽歌。

2.第③段写自己前几年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散文赋予了“石羊”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回遗失的翅膀

一评《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

16至18世纪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但从总体上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在海内外均偏重于西学东渐一脉,其主流并不体现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多层次探索。相比西学东渐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中外学者仍然缺乏针对中学西传的系统研究。

为了打破此种单向的趋势,张西平教授二十余载孜孜不倦,以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为首要前提,致力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全方位研究海外汉学。他遍访欧洲、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其新作《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集合了作者的学术导向与研究成果,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人类文明史找回了中学西传这只“遗失的翅膀”。

20世纪有关近代中西关系的著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述,隐藏着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这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西方文明怎样参与对近现代中国的改造。张教授在《导论》中批评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导论》开拓性地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研究,张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西译,传教士的‘西学汉籍’和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报告和著作的研究,是改写目前世界史和中国史研究的关键。对于它们的细致研究,将是解开全球化秘码的关键所在。唯有此,历史的真相才会呈现出来。”

《导论》还对西方文化自我成圣观提出了批评。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被解构和祛魅以后的故事,着力重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文化通过怎样的路径流传到西方,又对西方世界产生过何种影响,展现中国文化在塑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西方文明完全依靠自身发展的线性历史观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调的历史观念,即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并不是地域性的单向因果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交互关系。通过学习、吸纳及改造其他文化的资源,创造了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西方的胜利”。

与此同时.该论著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导论》凭借翔实的史料,通过法国重农学派与孔子学说之关联、莱布尼茨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等,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拔擢至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之深刻渊源这一思想层面。在中学西传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尽管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但因其具有的人类共同价值与进步因素,为启蒙运动所借鉴吸收。该论著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以公正开放的态度解构了“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通过挖掘、理解启蒙运动的发生、衍变,重现中国文化如何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泉。当被忽视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启蒙思想的事实浮出历史地表时,让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思想内涵,经过改造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外学者对西学东渐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中学西传却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张西平教授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B. 张西平教授致力于海外汉学研究,他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注重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的研究。

C. 16世纪到18世纪间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它们既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但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进步因素,具有世界性意义,因而孕育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2.下列对《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导论》体现了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没有传统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因而能客观地研究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B. 《导论》对西译的中国古代文献、西学汉籍及有关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著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开了全球化密码的关键所在。

C. 《导论》打破学术传统,反思并批评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主张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D. 《导论》既批评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成圣观,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但也不受民族主义限制,态度公正开放,还原了历史真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当时人们推崇儒家学说,这与此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很相似,其实,文化上互相学习是常态,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西方胜利”。

B. 张教授对“五四”以来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现代思想内涵,东方文化也参与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

C.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西方启蒙运动曾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它们经过改造,相信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D. 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不局限于本地域的单向因果递进,也不是纯粹依靠自身的线性发展,而是学习和吸收了其他的文化资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熟人给你带了一万种好处。在熟人社会,从生到死,什么事情都要求人,生得好,要求人;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要求人,想升迁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烧得好埋得好要求人……上至高官下至百姓,构成了一幅中国式的“求人图卷”。

也有人说,熟人会给你带来十万种坏处。社会坏就坏在“熟人文化”,无论做什么事,第一件想到的就是找熟人,找熟人会导致潜规则,社会也就异化为身份社会、人情社会、官本位社会、制外社会,江湖社会,内耗社会。未被熟人伤害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还有人说,往往是生人之间才有真正的规则,生人文化才是契约文化。一个理想的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理法治社会。同陌生人建立信任,是人类信任进化史的最后一章。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某记者特别选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90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 (记者樊曦)   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日增加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

(1)对此,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

(2)请你为材料二拟一则新闻标题,15字以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胸怀开朗宽广,小人常常忧愁哀伤。”

B.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C. “晨往,寝门辟矣”——天快亮时到了(赵盾)家,卧室的门还关着。

D.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赵盾)穿好朝服准备上朝,天还早,坐在那闭目养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