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 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 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 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 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 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2.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A 2.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有意拔高;C项,“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强;D项,“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 2.试题分析:注意从“烘托人物心情”“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权。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1453年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因此,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印度!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B. 汉武帝时期,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

C. 唐朝的丝绸之路较之汉代发展得更好,唐朝对安西四镇、伊西北庭以及葱岭东西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功不可没。

D. 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部族本来是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却偶然发现了一条能够最终到达印度的商贸通道。

B. 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是为了经贸往来。

C. 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从长安直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中国人的主动出境贸易却并不占主流。

D. 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B. 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 因为边贸收入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 15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需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后期的孔子,最为主张“仁”,于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其意为:人若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人若不仁,怎么来对待乐呢?诚然,仁,是重要的。没有仁,便没有礼;没有仁,便没有乐。孔子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是因为他有一颗对万物众生的仁爱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贞观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为他有一颗对百姓子民的仁爱之心。汉文帝之所以能成因“亲尝汤药”闻名的孝子,是因为他有一颗对母亲的仁爱之心。不同的荣耀背后总有不同的执着,不同的执着背后总闪烁着温暖人心的仁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评点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有关事件进行评论。请评点下面的材料。要求: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神题”常见,“怪题”不断,如“玉皇大帝和如来哪个大?”“老子与孔子打架你帮谁?”等。这些题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褒,有人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学习和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焦虑者会过多关注自己的强制思想、担忧负面认知等焦虑反应,从而分散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数学焦虑程度的增加,会导致个体的记忆容量减小,反应时间增长,正确率降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领域长期以来缺乏专业技术的缺点。

B. 由于这些杂交玉米产量高,而且比进口的具有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C. 航空母舰是目前人类所掌握与使用的最先进的海上军事平台,被视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海军实力的象征。

D. 媒体记者一方面自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往往歪曲、隐瞒或者夸大各种科学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