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云州秋望 屈大钧①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 遥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云州秋望

屈大钧①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戈壁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1)“遥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 “不上”一句则体现了他对叛国变节的李陵的鄙夷。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 (2)作者描写柳树叶落的景象,体现节令特征,照应题目,营造了凄凉残败的意境;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不可遏抑的悲愤与无尽的伤感。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抓中题干中关键词“三、四两句”“ 结合全诗”。 诗歌的颔联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这两句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分析时抓住关键词“遥寻” “不上”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答题时,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

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设士舍,其出入    制:限制    B. 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C. 卒定谳,罪如律       论:议论    D. 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坐:犯了…… 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吏得缘为奸                    而总督卒元淳倔强

B. 为言于总督,                有二十八骑

C. 复欲于计典黜                毛先生以三寸

D. 劳卒于官                    诸侯公子贤,多客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B. 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C. 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D. 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故于任上。

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3)吾初下车,便劾谦吏,何以率属?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画的创新

周子牛

中国画的创新是指中国画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的创新。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则是指内蕴的丰富。

当今的中国,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中国画创新的外延广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要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丰富中国画的创作,比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等,都可以作为中国画创新广度的有益元素,当然,姊妹艺术中肯定有一些不利的因素,美术的创新中也有一些不雅的现象,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中国画内涵的深度是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中国画是和中国文化相伴而行的。书画同源,在表现形式上是平面的,它不同于西方的油画。西方油画从雕塑、建筑中发展而来,在视角层面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西方油画的影响,尤其在近代,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归国后对中国画的改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甚至有人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极端地将中国画西方化。但是,中国画毕竟是姓“中”的。中国画的深度探索还是在人文精神上,注重的应该是作品的内涵。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偏离了这一指归还能叫“中国画”吗?因此,中国画在深度探索上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一个中国画的画家首先要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技能上达到“家”的基本要求:技进乎道。其次,要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在学术修养上符合学者的基本素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这样的探索方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当然,中国画外延广度和内涵深度的创新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有广度的深度内涵才能更为丰富,有深度的广度外延也就有了隽永的魔力。

中国画的创新同样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也就是美术界常说的“自律”和“他律”。“自律”就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的发展是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因而,继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手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继承的目的。“他律”是指中国画与其它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中国画的创新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道德的教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与哲学的本质联系尤为密切。哲学把一切社会现象上升到最高的精神状态,哲学也是社会现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哲学的发展必然指导中国画的创新。其中,关于中国画的起源和创新,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观点,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多个视角,开阔了中国画创新的空间。同时,“自律”和“他律”必须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使中国画的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成果。

(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

1.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创新是在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上进行探索,这两方面的创新探索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

B. 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

C. 中国画的创新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在此基础之上的探索才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D.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国画的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2.下列各项不合乎“中国画的创新”的做法的是

A. 中国画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有益元素,以丰富其创作。

B. 近代,中国画被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改造,出现了“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中国画被极力西方化。

C. 中国画的画家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崇高境界的中国画。

D. 中国画接受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中国画起源和创新的很多观点,有了更多的视角,开阔了创作的空间。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国画创新的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大多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上。

B. 注重内涵深度的中国画并不讲求视觉层面的效果,它不同于从雕塑、建筑中发展来的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的西方油画。

C. 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如果偏离了这一指归就不能叫“中国画”。

D. 只要“自律”和“他律”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中国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B.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 “居者有其屋” 一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房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住房条件是高质量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D.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鼓声响起时,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叫起来。

B. 在工作学习中,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学习造成大的损害。

C. 有报道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8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许多中小城市居然当仁不让,不遗余力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

D. 在不清楚事情原委时,面对他们的争论,我们最好先作壁上观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表哥”杨达才的落马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把自己降格为“名牌”的粉丝,更不能让“名牌”     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②在新经济领域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而不能一味寄希望于投资并购,倘若竞争力低下,再多并购也是       。

③盐城市盐都农行郭猛分理处的丁德群l9年如一日,不辞辛苦,       照料高位截瘫的妻子,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早已成为当地美谈。

④王瑶先生为《中古文学史论》撰写《自序》时提及:“在属稿期间,每一篇写成后,我都先请朱佩弦老师过目,得到的启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闻一多老师,也曾给过我不少的       。”

A. 消释    枉然     细心    教正    B. 销蚀    枉然     悉心   教正

C. 销蚀    惘然     细心    校正    D. 消释    惘然     悉心   校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