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在自然界生活 什么叫“自然界”?这三个普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产生敬畏。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庄周,你的境界是无数人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们都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人们也都知道你愿意做水中的小鱼。你在自然中生活,你的思想触摸着身旁的一草一木。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草因你而茂盛,水因你而清。 在5.12地震中倒下的“短信妈妈”,你的行为让多少人动容。你双膝跪地,仿佛在向大自然祈求。你祈求她不要伤害你的孩子,哪怕夺走你的生命。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自然伤害你的时候,你却为生命撑起了一片天。 在孤岛上的汶川县委书记王斌,你是13亿中国人的挂念。你不仅没有倒下,还组织大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你始终站在与死神抗争的第一线,你始终站在与大自然战斗的最前沿。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你知道,生命才是最神圣的。 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淡然。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变得睿智。在自然中生活,我们懂得感恩。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学会坚韧。所以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家。 【解析】试题分析:①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②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③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出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1)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2)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 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起了大众对汉字的热情,起到了传承文字,规范汉字,受到广泛关注。

B. 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不仅能提高交际能力的技能,而且可以由此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C. 古老的地名也是文化遗产,人们希望曾经在古诗词中被诵读的那些美好地名“徽州”“浔阳”“兰陵”等能够重新点亮我们的记忆。

D. 今天来到山东展区,又喝到了熟悉的日照绿茶,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和熟悉的乡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些列小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这幅画。

B. 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 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E. 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举国体制”淡出正其时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以双重的巨大喜悦落下帷幕的。除了主办成功的喜悦,还有金牌丰收喜悦。于是,一些人士很振奋地说,累累金牌证明体育举国体制非常有效,中国竞技体育应当继续高举举国体制大旗走下去。我们对此万难苟同,并深以为在此次金牌盛宴之后,中国应当告别举国体制,启动体育领域的全面改革。

竞技体育领域不是孤立于当代中国变革版图的孤岛体育改革拖不起也等不起了!

    不可否认,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是很荣耀、很兴奋的事情,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加中国作为体育大国乃至世界强国的自豪感,可谓意义重大。不过,金牌是有成本的。因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实行传统计划经济框架下的举国体制,所以,金牌投入主要依靠纳税人的钱,依赖国家资源。虽然官方对金牌项目所涉成本一直未予公布,媒体对单块金牌成本的估算,也曾出现从六七千万元至7亿元的不同说法,难以证实或证伪,但现代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中国为实现奥运增光项目多年来耗资不菲,此次北京奥运会拿下51块金牌更是代价高昂,应当是不争的结论。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在赛场上、在电视机前为金牌激情难抑的普通公众,对为金牌付出如此代价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进一步说,投入与产出也并不对称。举国体制着眼于层层选拔、封闭培养专业运动员,在占用了大量资金后无法对大众体育形成带动力。国家培养的金牌选手们可成为各种商品的形象代理,但巨额现金收益主要属于运动员个人及其教练团队;所属机构或有机会利益均沾,少部分还可能会成为未来训练的补充资金,但经济上回报出资人的可能性等于零。广大公众的兴奋和赞叹成了夺金的主要收益,而金牌达到一定的量则兴奋感必然降低,体现为令人遗憾的边际收益急剧下降。

    中国正处在增长方式转换的关键期,服务业发展和内需市场启动都在呼唤体育产业的崛起。然而,举国体制以垄断方式盘踞了竞技体育的主要资源,堵塞了商业体育的发达之路,体育产业的成长受到严重抑制。排球、篮球、网球这些本来表演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其商业价值都未能充分开发;在举国体制身侧半官半商踽踽独行的足球,也只能在制度畸变中可悲地沦为谈资笑料。  

体育举国体制犹如经济领域的计划体制,早已弊端重重,效率低下,弃计划、选市场势在必行。是项改革之所以一拖再拖,千难万难,主要在于金牌之忧。因为举国体制,一直被视为可在短期夺金的有效安排,改革举国体制的可能成本就是短期金牌损失。不过,感受北京奥运洗礼、手握51金之后,公众的金牌情结大规模释放,制度关注正在上升。不仅改革的成本已经下降,改革的时机也已完全成熟,改革的压力也加大了。

    当然,改革需要策略。国有体育格局强大固化已有经年,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并不可行。比较理性的办法应当是首先大幅缩小举国体制的范围,结束竞技体育领域的国有垄断局面,同步推进商业体育、振兴体育产业,让市场机制成为竞技体育兴盛的基石。政府则主要做该做的事,把钱和力用到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发展上;进而随着举国体制淡出,顺应大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重启十年前受阻的政府体育部门职能转型。

改革的过程,应当是中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重建的过程。其重心之一,就是冷静地看待金牌价值,让体育回归本位。已经摒除了自卑感的中华民族,不需要用不断增长的金牌数字来证明自己。中国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携手、中国从金牌大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1.本文认为中国应当告别“举国体制”,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项是(    )(3分)

A.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实行传统计划经济框架下的“举国体制”,主要依靠纳税人的钱依赖国家资源,耗资过大。

B.普通公众夺金的心理迫切,对夺金要付出如此代价,没有心理准备;当金牌达到一定的量后兴奋感必然会降低。

C.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中占用了大量资金,却又无法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投入与产出并不对称。    

D.“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的主要资源的垄断,使体育的商业价值都未能充分开发,体育产业的崛起受到严重影响。

2.请指出文中划线句“竞技体育领域不是孤立于当代中国变革版图的孤岛”中“孤岛”一词的含义。(3分)

3.作者主张如何改革“举国体制”?请分条陈。(不超过80字)(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