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冻土 万芊 我爷爷是个老军人,一个久经沙场的退...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冻土

万芊

我爷爷是个老军人,一个久经沙场的退伍老军人。

那年,我爷爷正在自家村头放羊,被路过的部队拉上就走。部队的长官说他们不只管饭,打了胜仗立了功还奖现大洋。懵懂的我爷爷正饿着,正巴着有人管饭,—听有人管饭就屁颠颠地跟着跑了。那年我爷爷才十七岁,一直被拉到了好几百里路外的一个陌生的山村外;当官的让我爷爷在村外挖沟壕,并吼着说:“小子,拼着命挖吧,不要偷懒,否则一开仗头一个丢性命的就是你。”可待当官的才走不远,—个满脸横肉的老兵提着锹和枪过来把我爷爷赶到他原先挖的地方,我爷爷过去一挖,才知是风口中的冻土,硬得很,—锹下去只能铲去薄薄的一层。我爷爷知道自己是在跟时辰赛性命,拼着命挖那冻土,手心震裂了,满是血水。一直到对面有了敌兵,远远地稀稀落落地不停地朝我爷爷这边开炮时,我爷爷才挖出一个只能撅着屁股钻进去的小坑,我爷爷想这回非挨炮弹丢小命不可了。可谁知,对面的小钢炮才打了几炮,我爷爷原先被那老兵霸占的地方正好落了发炮弹,那老兵虽躲着,却被像拔萝卜一般从坑里炸飞出来。望着那血肉模糊的老兵,我爷爷倒是有点幸灾乐祸。待我爷爷挖到能躲人了,敌兵也就撤了。跟他们开仗的小鬼子打仗贼鬼。

说来可能你也不信,就是那回,我爷爷不只肤发未伤,而在挖那冻土时竟意外挖到了一些人家避难时埋的现大洋,沉沉的好几十枚,用土布紧紧地裹着。我爷爷虽说从没拥有过哪怕只是半枚的现大洋,但我爷爷知道这东西的金贵。得了这么多现大洋,我爷爷却不敢声张,只是在部队继续开拔的时候,趴在地上诈死,在冰天雪地里躲了半宿,待部队走远了,折回来取了现大洋。就在我爷爷摸索着想溜回家去的路上,却被另一支部队给逮住了。

新部队逮住他,开仗也正迫在眉睫,给他换了顶帽子,也就编入了新的队伍。即将开仗的队伍,也拼命赶着时辰挖沟壕掩体。晦气也该我爷爷再次轮到,当官的给他指的地方同样是风口的一片冻土,用镐拼命地刨,那土也只能刨掉一丁点。我爷爷心寒了,心想这回非挨炮弹送小命不可。这时一边不远处的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兵过来,二话没说,把冻土接了过来,而把他赶到了他自己已挖过的沟壕掩体里。

不长时辰,对面也有了敌兵,开始打小钢炮,狙击手也开始放冷枪。也没放几炮,那刨冻土的老兵,因为掩体实在太浅了,头上中了一弹,人一下子跌扑在冻土上,鲜红的血汩汩地从弹洞中冒出来。跟他们开战的还是小鬼子。

看着帮他刨冻土而替他死去的老兵,我爷爷心里愧疚不已。我爷爷第一回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仗义的人、仗义的军队。我爷爷也是一个刚烈的汉子,人家有义他不能无情,原本打算停仗后再诈回死溜走的我爷爷,也就决计跟上这支部队走了。决计跟部队走后,那些现大洋也就成了累赘,成了累赘后的现大洋也就被我爷爷交给了部队,部队当官的便发还我爷爷一块,说是部队的奖励。揣着这块部队奖励的现大洋,我爷爷跟着这支部队,一路南征北战,最后打过了长江,到了江南一个县城落了脚,按部队上的安排退伍留在了地方上,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爷爷很长寿,他是不久前才离去的。离去前,他自己似乎觉得有些预兆,他把那枚随身带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大洋给了我,也就跟我说了那段往事。爷爷说,我一个山里的放羊娃,原本啥都不懂,是这冻土,让我知道好歹,让我懂得哪些人是靠不住的,哪些人是可以一生一世依赖着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强行要求跟爷爷调换掩坑的老兵被炮弹炸飞了,望着那血肉模糊的老兵,爷爷有点幸灾乐祸。这说明爷爷既命大又缺乏同情心。

B. 爷爷挖冻土时挖到几十枚现大洋,却不敢声张,这表现了爷爷的胆小贪财;这些现大洋爷爷后来又交给了共产党部队,这体现我爷爷思想觉悟的提高。

C. 爷爷在部队开拔时趴在地上,在冰天雪地里躲了半宿,又折回去取现大洋这一情节塑造丁爷爷不想在战场上送命,弃暗投明的形象。

D. 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如两支部队的老兵对待新兵态度的对比,爷爷在两支部队对待现大洋态度的对比,对比的运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2.爷爷是一名军人,参加过不同的部队,结合小说的内容,试分析爷爷两次参军的原因。

3.小说以“冻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D 2.第一次参加的是国民党的部队,原因是: ①兵荒马乱的年代爷爷每天都吃不饱; ②部队不只管饭,立了功还奖现大洋; ③爷爷是被部队“拉走的”(抓壮丁抓走的) 第二次参加的是共产党的部队,原因是: ① 爷在国民党部队做了逃兵,却被共产党的部队逮住了; ②开仗在即,需要人手,被编入新队伍; ③爷爷是个刚烈的汉子,非常重情义。帮爷爷刨冻土的老兵替他死去了,爷爷愧疚不已,决心跟着部队走,直到退伍。 3.(1)情节方面:冻土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情节都跟冻土有关。 (2)塑造人物方面:爷爷第一次挖沟壕时本来在土质松软的地方,却被国民党老兵赶到一处坚硬如铁的冻土处挖沟壕,这一情节表现了国民党军队士兵的蛮横霸道、欺负新兵的特点。爷爷第二次挖沟壕时本来分在一片冻土上,却被共产党老兵赶到已经挖好的沟壕掩体里,这一情节表现了共产党士兵的仗义热心、爱护新兵的特点。 (3)主题方面:冻土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爷爷在冻土上挖战壕,被老兵赶到挖好的沟壕掩体里,老兵却中弹牺牲。是这冻土让爷爷明白道理,知道好歹,懂得哪些人是靠不住的,哪些人是可以一生一世依赖着的。 (4)冻土作为小说的题目,也有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作品结构、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题A项“缺乏同情心”说法不当;B项“胆小”说法不当;主要体现了爷爷的贪财。C项“弃暗投明”于文中无据。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爷爷是一名军人,参加过不同的部队,结合小说的内容,试分析爷爷两次参军的原因。”通读文章,可知爷爷第一次参加的军队是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参加的是共产党的军队。每次参加军队的原因,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比如第一次:兵荒马乱的年代爷爷每天都吃不饱;部队不只管饭,立了功还奖现大洋;爷爷是被部队“拉走的”(抓壮丁抓走的)。第二次:爷在国民党部队做了逃兵,却被共产党的部队逮住了;开仗在即,需要人手,被编入新队伍;编入队伍后挖壕沟,帮爷爷刨冻土的老兵替他死去了,爷爷愧疚不已,决心跟着部队走,直到退伍。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冻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是考查学生干把握标题作用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情节线索、人物形象、主题表达。比如本文标题“冻土”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情节都跟冻土有关。人物塑造上:通过两次挖冻土作战壕,分别塑造了国民党老兵的蛮横霸道、欺负新兵和共产党老兵的仗义热心、爱护新兵的特点。主题方面:爷爷在冻土上挖战壕,被老兵赶到挖好的沟壕掩体里,老兵却中弹牺牲。是这冻土让爷爷明白道理,知道好歹,懂得哪些人是靠不住的,哪些人是可以一生一世依赖着的。另外小说以“冻土”作为小说的题目,也有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人名中的“之”

孟昭连

    唐代诗人主之涣在当时就非常出名,房人薛用勒在(集异记)中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也有人把王之涣写成“王涣"。到底这位诗人的名字中有无“之”字,是“之涣”还是 "涣之”,颇引得文学研究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者。如春秋有名曰“介之推”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音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他如《论语》将“孟反”写成“孟之反”,(孟子》将“ 孟舍”写成“孟施舍”。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加有不加,这个“之"字究竞起什么作用?

    其实古人早有解释。如汉起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晋人杜预注《左传》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这里说的“语助”“发音”都是指“意内而玄外”(许慎语)之“对”,它是只在书面语出现而口语中并不存在的 “非口语成分”。也就是说,口语中为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只是书面语写法。

     在书面语阅读时,这个“之”字可以读出来,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至于“之” 于书面语有加有不加,主要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齐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萧子显 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两次只称“农延”。钟嵘(诗品)序亦如是:“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其实他的名字在口语中只“颜推”二字而已。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唐《张节基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肉渊明之柳,莳于门往之语,前一句是引義之、献之合书“鹅池”的典故。此处“献之”倒为“之献”,也是修辞的需要,以避“之之”连用。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一个看法“介之推,本糸‘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子》 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古人读书谓之读,也就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语是不讲节奏的,故史人为文, 必须在口语中加入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地名在书写时也可加“之”,但口语中则没有“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广西北海外,大荒之珥,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山的名字是“不周山”。但同书《西山经》又加了个“之”,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均之山”。后来《准南子天文训》亦称“昔者共工与联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经》 中还有“招摇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书面语写法,口语中皆无“之”字。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网"的”,“不周之山”似乎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其实误矣。“不周山”不是“不周之山”的省略,口语中的山名是没有“之”的。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地名如此,山水名亦如此。 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之”字。

    北京“天安门”本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为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木匾却写着“天安之门”。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天安之门”是正式名称,而“天安门”是“天安之门”的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而已, “天安门”才是正名。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7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在秦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如春秋名士“介之推”,《论语》中的人物“孟之反”,《孟子》中的人物“孟施舍”。

B. 根据赵岐注解《孟子》以及杜预注解《左传》的说法可知,口语中的人名,是没有 “之”的,带“之”的是书面语写法。

C.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称颜延之为“颜延”;钟蝾《诗品》序中写道“颜延论文,梢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D. 唐《张节墓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这里把 “献之”倒为“之献”,是修辞的需要,为了避免 “之之”连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评价“介之推”"孟施舍”等人的名字时,杨伯峻先生认为,“介之椎”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也是加进去的。

B. 古人读书,不管是读诗歌还是读散文,都要有节奏地朗读。但口语不讲节奏,所以文人为文,须在口语中加上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

C. 从古代到现代,口语中的一些山水地名是没有“之”的。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 “之”字。

D. 研究者们都认为“天安之门”是“天安门"的正名,而“天安门”是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天安门”才是正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书面语阅读时之”这个字是可以读出来的,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之”在书面语中有加有不加,主要是根据作者行文的筲要而定的。

B.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由此可知,“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

C. 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词到句中去。“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D.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出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1)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2)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 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起了大众对汉字的热情,起到了传承文字,规范汉字,受到广泛关注。

B. 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不仅能提高交际能力的技能,而且可以由此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C. 古老的地名也是文化遗产,人们希望曾经在古诗词中被诵读的那些美好地名“徽州”“浔阳”“兰陵”等能够重新点亮我们的记忆。

D. 今天来到山东展区,又喝到了熟悉的日照绿茶,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和熟悉的乡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