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文学批评这个行当里,有所偏爱,是一件特别幸...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文学批评这个行当里,有所偏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儿,每逢谈论所钟爱的诗 、人的作品,就如恋人絮语,不但自己陶醉其中,也最能感染读者。

B. “达康书记”成网红犹如一记警钟,让演艺工作者明白,只有爱岗敬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所扮演的角色才能被广大观众所喜欢。

C. 作者潜心研究现代诗数十年,因此无论对所评诗作的阐释还是选择,看似信手拈来,实际却四两拨千斤,每有所论皆能有新见。

D. 校服之美不但给孩子们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正确的审美引导,而且还会对人生观产生正面影响,激发出更多才情、乃至创造力。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B项,“一记警钟”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一记耳光”或者“长鸣的警钟”;“被广大观众所喜欢”成分赘余或搭配不当,可以将“所”去掉或者将“被”改为“为”。C项,“对所评诗作的阐释还是选择”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对所评诗作的选择还是阐释”。D项,表意不明,可在“人生观”前面加上“其”或者“孩子们的”。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当今逆全球化甚嚣尘土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启示人们:全球化正以另一种互利互赢的方式与各方带来发展红利,造福民众。

②至今,王立群教授还在为自己能用最时银的语言“宝宝心里苦”把曹操在《短歌行》中抒发的苦闷心情表现出来而自鸣得意

③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产物,通识考古教育成为方兴未艾的公众考古四种实现形式——传媒考古、考古展览、考古活动、教育考古中的重要组分。

④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在描写人物的着装、环境的特点,甚至人的一举一动乃至思想活动时,都不胜其烦地抹上色彩。

⑤因为98个样本 (北京奥运会的60个样本和伦敦奥运会的38个样本)药检结果呈阳性,所以国际奥委会或许因兴奋剂丑闻将举重项目从奥运中连根拔起

A. ②⑤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跟—般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

(2)韩愈《师说》中开宗明义介绍老师的作用的一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刘裕北伐的英雄业绩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水上题。

挽文丞相

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珲,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南冠:南方人戴的帽子。②鼎湖:传说中皇帝乘龙升天之处,借指帝王之死。③新亭:地名,故址在南京市南。东晋偏安江南,王导等人在新亭宴饮,席问,周鼓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在座者相视流泪。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徒把金戈挽落晖”一句写文天祥不顿形势凶险,一意孤行,想要挽救行将覆灭的宋王朝。诗人把文天祥比作神话中的英雄鲁阳公,手持金戈,力挽残阳,显得十分悲壮。

B. 南冠象征宋末南部抵抗力量,北风暗指来自北方的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南冠”与 “北风”句内成对,“吹”字使整个画面平添无限悲凉气息,突出命运的无奈。

C. “子房本为韩仇出”写张良雇勇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的故事,行动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诗人拿张良的鲁莽行动暗喻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D. 颈联中,鼎湖指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在此暗指宋君蒙难;“鹤归”写的是丁令威化鹤的故事,在诗人看来,文天样的忠魂亦已化鹤成仙,无须回来。

E. 本诗笔力雄健,画面悲凉壮阔,寓意深刻,语窗沉郁,多用典故,几乎无一句无来历,但又自然贴切,无堆砌之感。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震犹,桐城人,移家寿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由沙具知县入为御史。熹宗嗣位, 逆珰魏忠贤内结客氏。震孺陈《拔本塞洚论》,疏入,直声震朝廷。其春巡视南城。中官张晔、刘朝被讼,忠贤为请,震孺不从,卒上闻,忠贤益恚怨。

    辽阳既破,震孩一日十三疏,请增巡抚,通海运,调边兵,易司马。日五鼓挝公卿门,筹画病哭,而自请犒师。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因上言:"我以退为守,则守不足;我以进为守,则守有余。专倚三岔

    作家万一时事偶非榆关一线遂足锁蓟门哉疏入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震孺按辽,居不庐、食不火者七月。议者欲弃三岔河,退守广宁,震孺请驻兵镇武。军法不严,震孺请敕宁前监军,专斩逃军逃将。

   明年正月,任满,候代前屯,而大清兵已再波三岔河。列城闻之皆走,惟逃前屯无动。当是时,西平参将祖大寿拥残兵驻党华岛上。于是震孺召水师帅张国卿相与谋曰:“今车师四处搜粮,闻祖将军在岛上有米豆二十余万,兵十余万,人民数万,战舰、器仗、马牛无数,东师即媾得岛兵,得岛兵以攻榆关,岂有幸哉?”于是震孺、国卿航海见大寿,慷慨语曰:“将军归,相保以富贵;不归,逃请以颈血溅将军。”大寿泣,逃亦泣,遂相携以归,获军民幅重无算。

   明年,忠贤兴大狱,募劾方御史者,郭兴治再论震孺河西赃私。逮问掠治,坐赃六千有奇,拟绞,系狱。有逻卒时时佐震孺饮啖,问之,则曰:“小人有妻,闻公精忠,手治以献者也。”

    明年,庄烈帝嗣位,得释还。八年春,流贼犯寿州,州长吏适迁秩去,震孺倡士民固守,贼自是不敢逼寿州。巡抚史可法上其功,用为广西参议。寻擢右‘会’都御史,巡抚广西。京师陷,福王立南京,即日拜疏勒王。马士英、阮大铖惮之,赦还镇。震孺竞郁郁忧愤而卒。

(《明史•方震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专倚三岔/作家万一/时事偶非/榆关一线遂足锁蓟门哉/疏人/帝命震孺巡辽东/监纪军事

B. 专倚三岔作家/万一时事偶非/榆关一线/遂足锁蓟门哉/疏人/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C. 专倚三岔作家/万一时事偶非/榆关一线/遂足锁蓟门哉/疏人/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D. 专倚三岔作家/万一时事偶非/榆关一线遂足锁蓟门哉/疏人/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秦以前本为史官,负责掌管图籍,记录国家大事;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明朝。

B. 珰和中官都指宦官。宦官是对在皇宫里为皇帝及其至亲服务的官员的总称。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不都是阉割之人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

C. 迁秩,旧指官员晋级。秩的主要含义有三,—是指官吏的俸禄;二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三是十年为一秩。

D. 勤王,本指为君王尽力做事,后多指当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来救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方震孺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他巡视南城的时候,宦官张晔、刘朝被人告了,魏忠贤替他们说情,方震孺不听,最终报告了皇帝,由此得罪了魏忠贤。

B. 方震孺关心国事,勇于担当。辽阳失陷后,他一天上了十三道奏疏,并且多次到公卿门前击鼓,一边筹划一边痛哭,最终朝廷派国库银给他去犒部队。

C. 方震孺治军严明,鞠躬尽瘁。他巡按辽东时,有七个月没有住在房屋里,没有吃热熟食;当时军法不严,他下令给宁前监军,专门斩杀逃兵逃将。

D. 方震孺精忠为国,受人敬仰。他受诬人狱后,有一个巡逻的士卒常常帮助方震孺的饮食。这名士卒的妻子,感动于方震孺精忠为国,就亲手做饭让丈夫献给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翮译成现代汉语。

(1)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

(2)明年,忠贤兴大狱,募劾方御史者,郭兴治冉论震孺河西赃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如流水云德比松劲柏青

——追记我国杰出的化学家蔡启瑞院士

     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安详辞世,享年104岁。

    这位生前说话声音低柔的厦门人有着瘦削坠拔的脸庞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傕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因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生活中的他,为人平和谦逊、淡泊名利,像一股清泉般透彻,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怀念你啊,祖国”

     1950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校庆。学校收到一份发自大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片言只语,满含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发这封电报的正是度门大学的校友蔡启瑞。

    1931年,蔡启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大化学系(后因病休学两年),获得“免费奖学金”和“嘉庚奖学金”。1937年,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蔡启瑞毕业后留校拉任化学系助教。

    1947年,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赴美留学生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正当他铆足劲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又赶上朝鲜战争。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面国。   

蔡启瑞连递六次离境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傕化科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当时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

    1958年秋天,蔡启瑞和他的助手们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对于催化理论蔡启瑞选择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对不饱和有机物及一氧化碳的络合法化催化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后,他又继续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作用和催化反应机理,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70多岁时,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理论观点和独到的构思。

    即使到了 90多岁,蔡启瑞还在紧盯科学前沿。据介绍,他最后的研究是: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系列”。而这个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2011年蔡启瑞摔倒住院。

“只唯真理,不唯权成”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动柏青。攀登跨越高峰,育才灿烂群星。”这是中科院院士、 我国化学大师唐教庆对察启瑞的学向和师德的赞誉。

蔡启瑞常教导学生“只唯真理,不唯权威”,以此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对于刚上岗的年轻人,他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给予耐心的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实验操作。许多科研攻关内容,他会紧抓问题本质,深入或出地给年轻人予以开导并提出解决思路。他让中年教师挑起重担,在关键问题上予以指导,但从不以自己的声望来代替他们开辟道路。

    2013年4月6日,时值度大92周年校庆,厦大首颁该校奖教金最高奖项——“南强杰出贡献奖”,蔡启瑞是两名获奖者之一,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古人赞曰:‘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战证明古人之云然也!”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9日04版)

相关链接

①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曾三次受原高教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先后举办催化讨论班、进修班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研讨班,为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催化科学颂域的中、高级人才,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摘编自百度白科《蔡启瑞简介》)

②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所用,蔡启瑞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黎明,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蔡启瑞箱”的撰写者提供了近三万宇的电子版参考资料,以致他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摘编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③南京大学陈懿院士评价说,蔡先生除了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其高尚人格最为人所敬仰在名利面前,蔡先生不是争,而是退让,一个人做几件高风亮节的事不算什么,而 蔡先生一辈子事事如此,很难很难。”(摘自(夏门网•夏门新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蔡启瑞学习能力强、素质超群,在度大学习期间,两次获得奖学金,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B. 蔡启瑞被夏大选派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C. 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通过举办催化讨论班等教研活动,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D. 在我国催化科学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的情况下,蔡启瑞主动请缨,和他的助手在夏大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笫一个催化教研室。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蔡启璀的回国之路异常艰辛,他连递六次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B. 蔡启瑞在催化理论方面做的课题成果喜人,他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C. 即便是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醉、乙醉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理论观点。

D. 夏大在颁发奖教金的颂奖词中这样评价蔡启瑞,“古人赞曰:‘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朋古人之云然也! ”。说明蔡启瑞心怀仁爱、著作等身,故能长寿。

E. 蔡启埔专心于催化化学科学的研究,将一生精力奄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3.“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赞誉。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蔡启瑞教授“学”和“德"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