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秋 夜 鲁 迅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秋  夜

鲁 迅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②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③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④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⑤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⑥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⑦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⑧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⑨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⑩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注:此文写于1924年9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正如他后来所说:“那时候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其实,岂止北京,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都“黑暗得可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意境独特,“奇怪而高”的天空,䀹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构成秋夜冷峻、清寂、肃穆的意境。景物以静态居多,其间又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B. 本文蕴含着深刻的意思,明写秋景,实写人间,风格深沉而冷峻。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夜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都各有象征。

C. 本文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

D. 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着力塑造枣树对夜空的不屈的富有韧性的抗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

2.作者第③段刻画不知名的粉红花,有何意义?

3.本文第④⑤段作者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请概括枣树的形象特点。

 

1.D 2.①作者第③段刻画冻得红惨惨仍做着好梦的小粉红花,善良弱小而富有美丽的梦幻,象征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许许多多倍受恶势力摧残压迫的弱小者。 ②作者笔下的粉红花可怜又可爱,寄寓了作者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励。 ③对粉红花的描写,有力衬托了枣树刚强性格和韧性战斗精神。 3.①泡经沦桑:不仅经繁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 ②清醒冷静: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难,因而,他不靠虚妄的幻想支撑自己,而执着于现实的战斗; ③顽强不屈:他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其帮凶月亮; ④坚韧不拔: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面对顽敌“他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 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绝不轻易退下来。 【解析】 1.试题分析: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使用“曲笔”来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抒发。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其表面的特征:善良弱小而富有美丽的梦幻,象征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许许多多倍受恶势力摧残压迫的弱小者。然后分析作者的意图:寄寓了作者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励;有力衬托了枣树刚强性格和韧性战斗精神。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泡经沦桑、清醒冷静、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特征,然后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或共性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摘编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

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B.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C. 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也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D. 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 “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C.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的时候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 “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

B. “一带一路”文明圈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 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D.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________,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____,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每一选项前后不相同的是(3分)

A.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查看答案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