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集市广场的人物和气味,为人物出场营造背景,集市广场也是一个容器,是小说的结构要点,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

B. 小说通过叙述奥士高纳大爷捡到绳子,被冤家陷害,受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的故事,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的主题。

C. 本文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经过乡丁发布丢失皮夹子通知和对质、搜身后乡长还不相信等铺垫转折后,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交还皮夹子使情节发展到高潮。

D. 虽然是“克里格多村”的“老农民”的一推一吼,把高纳大爷最终推向了死亡境地,但他并非是导致高纳大爷死亡结局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2.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

3.阅读本文后,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获得了哪些道理和启发?

 

1.勤俭节约;诚实善良;认真执拗;结局凄惨,令人同情。 2.(1)营造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 景; (2)为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和命运结局提供了行动依据,市集人多嘴杂,消息传递,舆论诬陷,致人死地。 3.马郎丹的诬告;乡政府的审问;周围群众的奚落;自身缺陷,不开通。 4.观点一: 以“奥士高纳大爷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以“奥士高纳大爷的故事”为题合适。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 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做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筛选相关情节,概括形成答案。奥士高纳大爷勤俭节约;诚实善良;认真执拗;结局凄惨,令人同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

(4)屈平之作《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

(6)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

(7)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8)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查看答案

把下面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列传》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

(4)子曰:“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文言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日:“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 协不得已,乃应命。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日:“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 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 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中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日:“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 方今贤戚之内,赵玉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各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B. 奈何一但欲以神器人    假:授,给予

C. 梁武帝深之            恨:怨恨

D. 出,将戮之          引: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世宗为麟趾学士。

区区不能废远

B. 之仪知非帝旨,拒弗从。

楚怀王贪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C. 乃代之仪署而行

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D. 而颜见远至于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 ①③⑥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B. 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C. 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 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誉称“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B.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C.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 欧·亨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托尔斯泰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这个实验的重要性我就不再多说了。秦教授接着说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保密。

B.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的人,到最后只会受到人们的鄙视。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C.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昨天下午举行了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题采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就动漫产业发展等热点题作出了解答。

D.彩陶文化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考古文化。(200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这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