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兆川的客人 赵春亮 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兆川的客人

赵春亮

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二小儿自幼眼瞎,几乎全盲,每天拖一根竹棍,走街闯巷,卖唱乞讨。每到一个村子,二小儿就拿出竹板,“当、当、当”敲打几下,循着响声,有人便陆续从家里走出来:“二小儿来了?”二小儿“嗯”一声,摸索着找块儿石头,坐下,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乡亲们大都会拿着手中的活儿,围聚在二小儿周围,谈天说地,逗二小儿开心。

二小儿就像个巨大的磁铁,总能迅速聚拢起一个不小的人场。

“笑几声!二小儿!”有人喊。

“笑啥呀?”二小儿反问,但不等人答话,二小儿便“嘎嘎、嘎嘎、嘎嘎”地笑起来。二小儿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是一只孤单的鸭子抻着脖子鸣叫,两个音节一组,一声高一声低,颇具节奏。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堙没了。二小儿止住笑,抖开一块脏兮兮的红布,摸索着铺开,再伸手从分辨不出颜色的挎包里掏出卦牌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好。

二小儿的笑声就像开戏的铃声,接下来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好戏便上演了。

大伙笑一阵子,也便淅淅沥沥止住了。有人说:“二小儿,又拿算卦骗钱,一点也不准呢!”说归说,仍会有很多人走到二小儿面前,明知故问:“算一卦多少钱?”

“五毛。”

“便宜点——两毛!”也不待二小儿答应,就伸手去抽卦牌了,抽出三张,依次交给二小儿。

二小儿便摸索着打开卦牌,先用右手拇指摸索几下,然后凑到眼前仔细辨认。接着便给算卦的人讲卦:“好事呀,最近家里定会进财。”

“哪有什么财呀?花钱如流水,好久都没有进财了!”抽卦的人反驳。

“收礼了吗?”

“没有!”

“粜粮食了吗?”

“也没有!”

“鸡下蛋了吧?”

 “鸡下蛋也算啊?”

“算!算!当然算!这就算是应验了啊。”二小儿一边说一边如释重负地摸索打开第二张卦牌。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背出来。卦算完了,二小儿接过递来的票子,凑到眼前仔细辨认一番,心满意足地塞进上衣兜里,等着下一个顾客。

围聚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也临近中午。有人提议:“二小儿,唱一段吧!”

二小儿站起来,摸出竹板开始敲打,锣鼓声、铙钹声、二胡声,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二小儿唱的曲子多半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戏曲,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所唱的却大都是旦角,二小儿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

唱过两三段,就该吃饭了,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吃饱喝足,二小儿择一处向阳或背风处,眯眼小憩,休息足了,起身敲着棍子,“哒哒哒”地回去。在乡亲们的意识里,二小儿从未被看作是一名乞讨者,而是整个村子最受欢迎的客人。

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倒是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让很多有儿有女的人也羡慕不已,都说二小儿前世积了德。

那天,二小儿艰难地扭了扭头,看看身边的乡亲,灰暗无神的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浑浊的泪水。“这么多年,侯兆川的乡亲们待我不薄啊,我知足了!”二小儿说,“拜托各位,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我的大名——崔光活,光活不死......”二小儿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

“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乡亲们回答。

“我还得问大伙一句,”二小儿双唇翕动,像是一条濒死的鱼,“这么多年,我虽然要吃要喝,但也给乡亲们带去了很多开心和欢乐,你们说是不是啊?”说完,侧着耳朵等待众人回答。在场的乡亲们已经有人泣不成声,赶紧点头说:“那是,我们都把你当亲人呢。”

二小儿走得很安详。

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二小儿是侯兆川“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会算卦,会唱曲,更因为他出身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

B.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完整地背出来。且明知是骗钱,但人们还会抽卦牌、算卦,说明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

C. 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甚至有人泣不成声,因为乡亲们已经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为二小儿的离去二伤心。

D. 小说结尾说“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说明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

2.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C 2.从二小儿的角度:(1)二小儿才华出众。他会算卦,会唱曲,会口技。“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2)二小儿乐观开朗,他的笑声很有特点,能感染他人。“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 从侯兆川的乡亲们的角度:(3)二小儿走街串巷,卖唱乞讨,与侯兆川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能将他的卦辞背出来,且“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 3.(1)这一情节呼应了小说开头二小儿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的内容,使得小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情节结构)(2)小说开头二小儿说他叫崔光活时,“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到他临终前,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接纳二小儿,而最后已经从心地里接纳了他,把他当成了亲人。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情节结构)(3)二小儿反复强调自己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临死不忘请乡亲们把他的大名刻到墓碑上,突出表现了二小儿这样一个自幼眼瞎,几乎全盲的乞者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渴望成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因为“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错。文中说“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B项,“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错误,侯兆川的人对二小儿有深厚的感情。D项,“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错,因为二小儿给乡亲们带来过许多快乐,乡亲们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二小儿不在了,乡亲们思念他。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从二小儿的角度,找出文中二小儿的表现,概括出他的特点,这应是他受欢迎的原因;二是从侯兆川乡亲们的角度,圈出他们对待二小儿的表现,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作答。先从内容上来看,“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二小儿让乡亲们刻上大名“崔光活”,这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就是他乐观开朗的原因;再看这一内容与其他情节的关系,文章开头“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这两者之间形成呼应;另文章一开头人们对于二小儿的提议反应是“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而现在人们的反应是“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从开始的不接纳到现在的接纳,文章层次感分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节选)

萨孟武

经济制度可以分做两种,一是个人主义的,一是社会主义的。前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不负责保证;后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须负责保证。但是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既然须负责保证,则团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不经营生产,因之,生产手段不能不归于团体公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常由国营。反之,个人既然自求生存,则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没有生产手段,而生产手段所生产的生产物业不能不归于个人私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均为私营。其次,团体既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存,当然没有特别顾虑的必要,因之,个人可任意筹划团体全部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但是从来社会乃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制度,即在社会之内,固然实行个人主义的经济制度,而在家族之内,则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既然不同,所以家族与社会的道德原则也互相抵触,即在家族之内,以利他主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在社会之内,却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社会与家族既然实行二种矛盾的道德原则,那么,人民要在家族之内,成为良好的父兄,势不能再在社会之内,成为良好的臣民,因为在道德上既有保证家族生活的义务,则稍稍剥削社会,由社会的道德原则的利己主义看来,并没有什么大错。

这种现象固然不是中国才有的,不过欧洲各国,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一面因手工业的没落,劳工阶级都吸收于工厂之内,同时兼以交通发达,人民容易迁徙,所以大家族制度渐次破坏,而代以小家庭制度。反之,中国则为农业社会,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本来不喜欢移住,这种性质已经可以发生大家族制度了。何况农业技术极其幼稚,家有数亩的田,就需要许多劳工,不论男女老幼,均须各尽所能,分担一部分的工作。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

在大家族制度之下,祖宗的财产是不许分割的。《礼记》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而《唐律疏议》亦说:“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即不但在道德上,奖励人们共产,且在法律上,禁止人们私产。在这样制度之下,如果一家的人都肯做工,当然和分家异财的,没有区别。但是家族既然实行共产制度,则家长当然有保证一家生活的义务,因此之故,懒惰的常常偷闲,把一切生计归于家长负担。家长既然负担一家的生计,则只能蝇营狗苟,以谋多得金钱,因之,他出来做官,又讲贪邪污浊,刮索民膏。但是不管他怎样刮索,财产是可以用得完的,最好能够抓住生财的手段。在生产力幼稚的社会,生财之法不能依靠于经济手段,只能依靠于政治手段,得了一官半职,就可发一笔大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团体为了达到负责保证的目的,必须经营生产,生产手段归于团体公有,生产常由国营。

B. 一切社会中都同时存在个人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的与社会的经济制度不同,其道德原则也相互抵触。

C.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不喜欢移居到异地他乡,这种性质会导致中国大家族制度的形成。

D.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因为家中多一个子弟,就是增加一个劳动力,家长不允许子弟移居别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体能保证个人的生存时,利他主义是道德最高原则;当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那么道德上须承认利己主义。

B. 如果说在家族之内是以利他主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那么在社会之内,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C. 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大家族制度渐次没落,原因在于劳动力都被吸收于工厂,以及交通的发达,人民容易迁徙。

D. 实行共产制度的家族中,家长负担一家的生计,只能想方设法多谋点金钱,因此他们做官会贪污受贿,搜刮民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在生产手段与道德原则等方面的区别。

B. 由利己主义看来,人民要保证家族生活,稍稍剥削社会没什么大错,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

C. 大家族制度下的祖宗财产不允许分割,《礼记》、《唐律疏议》上的记载,从道德和法律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D. 假使大家族的人都肯做工,这和分家异财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在大家族制度之下,共产是受鼓励的,而私产则被反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河南开封市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

面对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为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低头族,你错过了眼与眼的交汇,茫茫人海中,难道就没有一种眼神值得你期待?那像童心一样纯洁的眼神,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牵挂;

低头族,你错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 _______。如何呵护共享单车,考验着骑车人的素质,______ 。对骑车人来说,不能只图方便,也要树立起规则意识,珍惜共享成果;对企业平台来说,不能只投车不管理,把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转嫁给社会;对管理部门来说,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也要加强对共享平台的管理,引导市民文明用车。唯有如此,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多数人选择网购的理由是省钱,同样的东西,网上买的比商场便宜,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网络中新奇有趣,受人追捧的商品太多了

②但仔细一算账,更多的是没有什么用、图便宜或新奇买回来的闲置品

③事实的确如此

④所以普遍的现象是,消费者一开通网银,就沉溺于网购不能自拔

⑤虽然买回不少物美价廉的产品

⑥但很少有人只在网上购买单一货品

A. ①⑥④⑤②③

B. ①④③⑥⑤②

C. ⑤②③⑥①④

D. ③⑥①④⑤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