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B.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C. 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D.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 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D.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 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 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选项中“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夸大了程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错,应该是“形态上的求快,心态上的贪多”;B项,原文“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 因此招致很多批评的原因不仅仅是“过于悲观和愤激”;D项,“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是贪多求快阅读姿态的原因,却不是社会历史原因本身。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原文表示的是或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前不久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他身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纳瓦罗表示,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

针对上述材料,你是怎么看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菜就未免失身份。__,他不仅爱好美食,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查看答案

以下是圆通速递公司的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对构图要素的表达不超过70个字,对寓意的表达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表格中的关联词,能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一项是

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  ① 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② ,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 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让青少年亲近文学,懂得诉说人生,不一定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 ④  为了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进入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A

/

因为

就是

B

因此

就是

C

因此

而是

D

/

由于

而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据问卷调查统计显示,社会上的男女青年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有能力、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 对于韩国女总统朴槿惠喜欢阅读《中国哲学史》,似乎有点令人奇怪,但我们仔细寻绎其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执政风格,东方智慧的脉络便清晰可见。

C. 有韩国报道称,源自韩国的《奔跑吧兄弟》令浙江卫视不仅蝉联周末黄金时段的收视桂冠,还让版权方韩国SBS电视台获得了约300亿韩元利润,甚至让SBS一举还清了债务。

D. 我们平时写作文感到思路堵塞,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把所有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