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日前,沈阳市一些家长流行给上小学和幼儿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日前,沈阳市一些家长流行给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佩戴远程监听手表。家长给孩子们戴这种手表,有的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有的是担心孩子得不到老师公平对待。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左右。)

 

(5分)监听手表表明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不信任,此做法不可取。首先,通过监听来满足家长对孩子的安全保障、教育满意的诉求,必然会恶化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次,监听手表现象一旦蔓延,会放大社会信任裂痕,导致社会公平正义失衡,群体心态发生变化。 (看法明确1分,语言简明2分,语言连贯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针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给孩子佩戴监听手表这一现象,可联系现实,从这种做法的动机是否可取,从社会信任与诚信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切合实际,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中的人物是成对出现的,如《诗经》中的、《鸿门宴》中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项伯与曹无伤。请从下列课文人物中任选一组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对称句表现人物的情感经历或性格特点。(4分)

【备选人物】项羽与刘邦、刘兰芝与焦仲卿 、白居易与琵琶女、廉颇与蔺相如

【示例】氓与:痴情女夙兴夜寐反遭弃;负心汉背盟弃誓现原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和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那么,_____     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

古镇有一条石板街,石板街用清一色的青石条铺成。街两旁的门面皆为店铺。开市时,家家打开大门,摆满货物,街道上人头攒动,打货的、卖货的叫喊声                       

③“                             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A就算  络绎不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虽然  此起彼伏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

C虽然  络绎不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就算  此起彼伏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B.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因为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C.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D.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被时代一次次重新解读,被赋予一次次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2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概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    guī)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文章以天人交战的盗火者’”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4分)
3.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