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根据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美】惠特曼

(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古罗马】塞涅卡

 

明确自己的目标,迈向成功 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风吹雨打,必然要吃进苦辣酸甜,给自己的人生定位,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因为有了目标,你才会更有动力,更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项任务。目标为你成功的辉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要你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你就会发现,有了明确的目标,离成功还会远吗? “心若在,梦就在”,漫漫人生路,努力奋斗是一天,碌碌无为也是一天,这就说明了一人有没有为自己确定好目标。有了目标,你每一天的生活都会充实而又美满;没有目标,你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原地踏步,无所适事。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名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比如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尽管经历艰难险阻,在整个过程中有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并没有退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后创造了奇迹,因为他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梦想,所以他成功了,他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使漆黑的夜晚变/的和白天一样明亮,一样的闪耀!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吧! 当然,还有跟多的名人为我们所熟知。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本来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严重,温饱问题成了一大难题,有很多人都没有饭吃,面对这种情形,袁隆平在一次田地间无意间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历经成百上千实验的失败后。他又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使我国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其实,成功就在一念之间,只要你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那么你就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因为你为着自己的目标去尝试了,坚持了,而成功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通向成功往往有很多方法,专精一业能走向成功;明确目标能走向成功;培养兴趣能走向成功;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多种多样,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毫不畏惧,要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确定目标,迎接胜利的曙光! 【解析】作文材料由两则名言构成。一则是惠特曼的,“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一则是塞涅卡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第一则材料侧重于眼界与胸怀。“做一个世界的水手”,“世界”强调一个人的广博的眼界与远大的胸怀,要能够突破本位的局限,从更高处放眼世界。具有了阔大的眼界与胸怀,才可能奔赴世界各地不同的码头,才有可能经历世界。第二则材料侧重于目标。不管是近期还是远期,人生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很难在人生的航程中顺利前行。能够从两则材料中的任何一则提炼观点进行写作,都应该是符合题意的。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与胸怀是基础,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能兼顾两则材料之间的关联,认清两者的辨证关系,也可以。既可以顺向立意,也可以逆向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说“鉴”

何西来

鉴,就是镜子。它有光滑平整的面,靠了光的反射作用,能够再现物体的形相,不溢美,也不藏丑。越是好的镜子,越能毫发毕现。镜之对人有用,原因盖出于此。

中国最早的鉴,大约是用青铜铸造、磨制而成,所以“鉴”字和“镜”字都从“金”。改用玻璃,则是很晚的事。但无论是青铜鉴,还是玻璃镜,那用途却是一样,无非是照物,照人。人之发明镜,恐怕主要是为了从中照见自己的尊容,以图有所改进,增其美而减其丑。

把历史当作镜子,这是古已有之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以史为鉴。

魏征是一代名臣,太宗是开国英主。每当太宗稍稍懈怠,政治举措失当,魏征就以隋的覆亡为前鉴,高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他“居安思危”。魏征去世,太宗临朝叹道:“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就是“人鉴”的由来。“人鉴”的职责是“谏”,就是提意见,提批评。但“人鉴”之能否发挥作用,还要看临鉴者有无自知之明,有无李世民式的胸怀与器度。历朝谏官就是专职的人鉴,谏官品级不高,但是危险极大。至德二年,杜甫为疏救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险些作了刀下之鬼。如果说杜甫为之辩护确有徇私情的嫌疑的话,那么韩愈的谏阻迎佛骨,总是光明磊落的了。然而,结果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凄凄惶惶离了长安。可见,除非是作魏征那样的“人鉴”,碰到李世民那样的临鉴者,否则,“人鉴”本身并不会有坦途,更不要说安全。

铜可以为鉴,史可以为鉴,人可以为鉴,那么,文可不可以为鉴呢?当然可以。事实上,人们历来就把文艺作为镜子看的。

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真实,这一点像铜鉴,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司汤达说小说是“路边的镜子”,都以文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为前提。文艺作品再现社会生活的历史图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提供壮丽的历史画卷,这一点又很像史鉴。杜诗被誉为“诗史”,清初的仇兆鳌说,读少陵集“可以见天宝开元盛而忽衰之故,可以见乾元大历乱而复治之机。”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要把他的《人间喜剧》写成一部别人没有写过的法国社会的历史。可见,文史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文艺作品能够提出社会生活当中的尖锐问题,施以褒贬,给以回答,从而劝善戒恶,这一点又很像人鉴。中国古代设官“采诗”,要从中窥见政教王化的得失,就是着眼于诗的这种“人鉴”的作用的。鉴之所以为鉴,离不开客观地反映事象这个基点。离开这一点,就是哈哈镜了,入了魔道。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鉴,并不容易,而以文鉴为最难。文艺是一面镜子,它既照见人间的欢乐和幸福,也照见人间的灾难和不幸,只要真,不失实,就都是正常的。这正是文艺的职责。近二十余年,中国的历史走了一条过于曲折的路,艺术家只要不闭目塞耳,昧了良心,就无法回避。好在,这几年,我们的文艺渐渐地敢于面对人生、有点真正的文鉴的意思了。然而又因为照见了某些人的尊容,或触犯了某些达官显宦的禁忌,而风波迭起,虽无鉴碎人亡之虞,却也始终让人捏着一把冷汗。

鉴,固然要有光滑平整的面,方能毫发毕现;然而,总得临鉴者不以自己为完人,才有希望。

                                                         (选自《文化名家·论修身》,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思路。

2.请具体分析文章第六段中例证的作用。

3.文章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马的眼镜

莫言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徐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选自《文汇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节)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先生授课的特点。

2.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为什么?

4.试分析两处画线句流露的不同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离骚》节选)

(3)_____ ,万夫莫开。(《蜀道难》)

(4)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锦瑟》)

(6)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7)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虞美人》)

(8)防民之口,_______。(国语•周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湘中作

韦庄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

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

注:①韦庄(约836-910),晚唐诗人。  ②饭牛歌:古歌名。相传春秋时卫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后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1.首联运用了_______ 的修辞手法。

2.颔联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请简要分析三、四联的丰富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也。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既视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然敞本《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恽党友,不宜处位,等比皆免,而敞奏独不下。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为敞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

顷之,宣帝崩。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将军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天子使使者征敞,欲以为左冯翊。会病卒。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是时,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为难治。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吏还道之,敞笑曰:“如掾言,武必辨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亦能吏也。                  

(选自《汉书﹒张敞传》,有删节)

注:①柱后惠文,官员帽子名,是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然敞本《春秋》          治:治理

B. 而敞奏独寝不下                          寝:搁置

C. 不肯为敞竟事                竟:完成

D. 审如掾言                   审:果然

2.与“后恽坐大逆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D.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张敞上任之初,长安的治安一片混乱,偷盗横行,商人深以为苦,张敞的治绩得到了皇帝的称许。

B. 张敞治理京兆,不专用诛罚,以经术为辅,兼采儒道,所以老百姓常常能保全性命,免于刑罚。

C. 萧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但是其资质轻浮,不是做师傅的材料。

D. 张敞的弟弟张武认为对待官民凋敝的梁,就如同驾驭狡猾的马要善用马衔和马鞭,要用刑法弹压管理。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