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现代文阅读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3.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默写。
(1)西汉文学家贾谊在《___________》中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6)《师说》一文中作者论述的择师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常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唐摭言》卷七)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泰不可适。 适:到。 B. 俾其人他徙。 俾:使。
C. 老妇常逮事翁姑于此…… 逮:赶上。 D. 因绐曰…… 绐:欺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其长损一目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①市之,而命洗刷 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①于时睹一老妪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①泰怃然久之,因绐曰 ②蒙故业,因遗策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孙泰有古贤之风的一组是( )
①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②姨卒,泰娶其姊。
③泰亟往还之。 ④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⑤将家于义兴。 ⑥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③⑤⑥ D. ②③④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认为孙泰在婚姻问题上敢于违背姨妈的嘱咐,勇于自主,有反封建意识。
B. 本文认为孙泰买了一个灯台,叫卖主给洗刷,孙泰照付费,不让人吃亏。
C. 本文认为孙泰在婚姻、买物、让房等事情上,表现出损己益人的品德。
D. 本文认为孙泰买房不但分文不欠,而且为房主移别处做官感到怃然,心地实在善良。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黎民不饥不寒。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弃甲曳兵而走
6.7.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你认为《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一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逆境才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