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 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 “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 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 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 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 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 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舞剑健身”的说法不当;C项因果不当,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D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于门上,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2.试题分析: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孟子      (不少于300字。)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

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3.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查看答案

默写。

(1)西汉文学家贾谊在《___________》中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6)《师说》一文中作者论述的择师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查看答案

翻译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常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唐摭言》卷七)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泰不可。        适:到。    B. 其人他徙。     俾:使。

C. 老妇常事翁姑于此……    逮:赶上。    D. 曰……        绐:欺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长损一目                               为惑也,终不解矣

B. ①市之,命洗刷                            ②取之于蓝,青于蓝

C. 时睹一老妪                              ②其身也,则耻师焉

D. ①泰怃然久之,绐曰                      ②蒙故业,遗策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孙泰有古贤之风的一组是(      )

①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②姨卒,泰娶其姊

③泰亟往还之。                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⑤将家于义兴。                ⑥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③⑤⑥    D. ②③④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认为孙泰在婚姻问题上敢于违背姨妈的嘱咐,勇于自主,有反封建意识。

B. 本文认为孙泰买了一个灯台,叫卖主给洗刷,孙泰照付费,不让人吃亏。

C. 本文认为孙泰在婚姻、买物、让房等事情上,表现出损己益人的品德。

D. 本文认为孙泰买房不但分文不欠,而且为房主移别处做官感到怃然,心地实在善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