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拿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粑,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敞胸露乳当众给自己的婴儿喂奶。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的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B. 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C. 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D. 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2.“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

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1.D 2.第一问:石梯(石阶)。第二问:①故乡的村庄横卧在近千级石梯之中(答“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也可;②石梯是村里人各种活动的舞台;③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④石梯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 3.①体现了村庄及村里人的生活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好。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热闹、融洽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流露了作者对淳朴乡风日渐消逝的怅惘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错,本文的基调应为真挚朴实;B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解读有误,不合实际;C项“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过度解读,此处着重表现的是乡村人际关系的和睦,民风的淳朴。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3.试题分析: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陈寿的 《三国志》为总结,却以王璨的《英雄记》为开场。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华异彩纷呈,但其中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夫下为己任,以统一中国为号召,而不甘于割据。

    三国之间争夺权力的合法性,相继宣称接受天命而称帝,是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驱动力,后世史学家对极蜀吴特别是魏与蜀何为正统的问題议论不休,开启了中国史学中“正统论”的议题。

    就三国时代而言,魏蜀吴接受天命的方式有二,一是根据上天昭示的超自然现象,史称“符瑞”;二是根据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史称“谶纬”。王莽代汉时,只能援引符 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时,则引用了谶纬。他即位后公布了包括《河图》《洛书》和“七经辟”在内 的波纬文献达八十一篇,以此为历代先圣创制、由孔子传授的秘经,与五经相辅为碎从后来 沈约泻的《宋书符瑞志》中可知,每一种符瑞都必须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运用了高超的春秋笔法,表达了他的天命现念。他在《菊书先丄传》中详细记载了蜀汉先帝刘备即位时的符瑞,并且对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大书特书暗示刘备 承了汉家的正统,在《极书文命纪》中,记载了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说”,作魏代汉的符球,但没有记我国文帝接受汉家禅让时的诚昨依振,暗示着曹魏代汉不具备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依据。其实魏文帝受禅,举行了大规棋的谶炜论证,群臣劝进所奏,长篇累牍,广引谶书,堪称中国历代命王之最。不过,这只能在一百三十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才能看到有记载称帝的谶纬依据。而“黄龙见谯”和“并言黄龙、凤凰见”的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暗示着东吴的天命更加脆弱。后来吴主孙皓佯称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其残石今天仍嵌在南京煦园的壁上。

    然而,身处统一中国后的西晋时期的陈寿,不得不顺从“晋受魏禅”的政治统绪。在《技书》 中设“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在《蜀书》《吴书》中设“先主传”“后主传”“关主传”,“三嗣主传”,尊魏而抑吴、蜀。但正如近现代史学家胡玉缙先生所言.陈寿“病乎汉禅已为 丕夺,先主自称帝,史法不能帝之”,这样的政治立场和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賦》是不一样 的。作为蜀汉旧臣之后和经史谶纬学家谯周的学生,陈寿运用符瑞和谶纬的书写,捷秘地确立了尊蜀而抑魏、再抑吴的天命统绪。

    《三国志》面对一个与《春秋》相似的乱世,陈寿的史笔再次彩显了中国古代史学理想。

(摘编自徐兴无《分裂时代的英雄们》)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符瑞”是上天昭示然现象,“谶纬”是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魏蜀吴君主都试图以此昭示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B.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称帝时的符瑞和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记载得都很详细,这体现了陈寿对刘备继承汉家正统的认可。

C. 在《三国志》中,陈寿只记载魏文帝代汉和孙权称帝的符瑞,而没有记载他们称帝的谶纬依据,表明陈寿对曹魏和孙吴的贬抑。

D. 曹丕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是在他称帝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才有的记载,不载于《三国志》,这充分说明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王莽代汉缺乏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依据,只得借助超自然的现象——符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则引用了谶纬,公布了大量谶纬文献。

B. 符瑞和谶纬相较而言,谶纬在易代时作用更大,符瑞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这从沈约《宋书•符瑞志》中可以看出。

C. 从对魏文帝、蜀先主和吴主称帝时符瑞、谶纬详略有无的记载中可以窥见陈寿的天命观念,这反映了陈寿秉笔实录的史家态度。

D. 东吴的天命是非常脆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帝位更具有合法性,吴主孙皓假借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平印的一项是

A. 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王璨的《英雄记》、左思的《三都赋》和陈寿的《三国志》都与这个时代有关。

B. 陈寿在《魏书》中称“帝",书》《吴书》中却称“主”,这种“帝”,“主”的不同差异,真实反映了他尊魏而抑吴、蜀的立场。

C.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魏文帝受禅吋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进行记载,这是对陈寿《三国志》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D. 同记符瑞,陈寿记载曹魏代汉时是“黄龙见谯",记载孙权称帝时赴“里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这种记载貌同而质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等公共服务区提供自行车出租共享服务,是继网络约汽车之后的一种共享经济的新形态。其特点是便捷,可以随取随放,经济适用,绿色环保。2016年共享单车大面积投放于一些交通拥挤的大城市,一定程度解决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然而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无序停放,被人为破坏,私人占有等不文明现象。对此有人认为共享单车是新形式,应肯定这种创新之举,予以包容;有人认为企业不盲目跟风,合理有序的发展最重要;有人认为政府有效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有人说提高骑行者的素质才是最 根本的解决办法。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把语段改为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一涓细流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尽管我们把浩荡沧海观遍;我们识尽喧嚣红尘,但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的还是那一片沉稳而清新的寂寥空山。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过去分文理,造成一种现象,学理科的学生少学或者不学文科,考文科的学生可以不学理科;现在不分文理了,也就是说学生的基础要打好,但是考试的难度适当降低了。然后配合“3+3”选考,你喜欢什么课目,对什么专业有兴趣,①______________。总之,既希望学生打好基础,②______________,这就是新高考改革最初设计的目的。这意味着,在高中阶段,一般的学业水平考试只要合格就可以了,而自己喜欢的课目就要学得深入一些,考得突出一些,③______________,这样便于培养专业人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D.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