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自从种下扁豆,也就种下了期待。每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自从种下扁豆,也就种下了期待。每天下班,他和妻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南墙根,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在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霞霓,那种家常的气息让他感到很亲切。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他们给扁豆浇水,捉虫,百般呵护,像精心照料小孩子。他们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也吃了十多年扁豆。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

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古时候,是官府储藏粮草的地方,人称“南仓”。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至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等,让人赏心悦目。这里不但位置偏僻,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大胡同套小胡同,小胡同套更小的胡同,窄的地方呢,两个人侧身才能通过。如果从高处看,像一团曲里拐弯的羊肠子。如今有了汽车,出来进去就更不方便了。因此,他们一直盼着开发商光顾这里呢。

据说,开发商要在这块菜地上盖住宅小区,还要拆掉他们这条紧挨菜地的胡同。

那些天,胡同里的人议论的焦点,就是能得到几套房,多大平米。他们每家都是二分地儿,除了三间带套间的房屋,还外带一个小院。根据别处拆迁的行情,估计每家至少能得三套房。你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又是什么?

情绪最能传染的,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兴奋,一样的激动,仿佛都成为百万富翁了。小孩子们也跑来跑去,像一条条撒欢的小狗。真比过节还要热闹。

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妻子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还种哪门子扁豆呢?说不定哪天就拆呢。在这个高效率的时代,走在大街上,冷不丁就会从哪儿冒出一座新建筑,突兀得让人猝不及防。那旧房子呢,似连和人打声招呼都来不及,就消失不见了

可是,他们却没见开发商的影子。向东面的菜农们打探,知道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

果然,他们的担心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围盖高层建筑,顶多盖四层。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而且又不能盖高层。开发商是干什么的?你说能不改变主意吗?

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这是什么概念?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

开发商将那一畦畦的韭菜、菠菜等等铲了,待清理完毕,就开始挖地基。有一天,再去看,面前竟然竖起一道围墙。就是这个不怎么高的围墙,将工地,也就是将来的小区和他们这片平房区隔开了。这不是成心耍笑我们吗?大家愤怒了,就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开发商弄明白来意,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好呀,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好,你们只要敢担保,我就敢开发!

还有什么好谈的?!

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

又到了清明节。几乎每天都刮风,但阳光非常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清新好闻。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蓝得晃眼,蓝得让人生出莫名的感动。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

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两人互相对视着,各自用目光询问对方。是啊,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他俩是不约而同想到扁豆的。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还是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和往年不同的是,妻子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丝瓜是姐姐,扁豆是弟弟。

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地上到处都是金粉似的。妻子见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妻子想一下,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她是有些心急。

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题写花开蜂飞的景象,采用了形象的比喻及动静结合的手法,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小院主人饶有情味的生活状态。

B. 小说巧借拆迁描绘人情世态,写了人们因拆迁消息产生了渴望与躁动,但又随着对这片平房区开发的取消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C. 小说在交代了取消拆迁这一结果后,描绘了平房区美丽、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含蓄表达了对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批评的主旨。

D. 小说叙事简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表现了经济大潮下人们的躁动心态,精细入微地探求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2.请概括说明文中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词句赏析。

3.小说为什么要安排民众质问开发商这一情节?请简要赏析。

 

1.C 2.①以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 了城市建设发展之快,以及旧房子消失之迅 速,表现了居民对快 速拆迁 的期盼。②“冷不丁”是防不胜防的意思,表明新建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乎意料地出现;一个“冒”字运用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新建筑出现之快,读来生动而有趣味;“似连和人打声招呼都来不及,就消失不见了”则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旧房子消失速度之快。 3.①是情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一方面是这一大片平房区要拆迁的消息早已传开,另一方面则是开发商已经着手开发那片菜地,消息和事实的反差迫使日夜盼望拆迁的人们去探一个准信。②明确交代了 先前传闻的平房区拆迁被取消的结局,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充分展示平房区居民的心理落差。③为后文写人们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主人公回到原本泊淡的生活状态作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C“含蓄表达了对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批评的主旨”错,错在曲解了小说主旨,小说没有笼统地反对现代生活方式,如文中也反映了人们改善住行条件的希望。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3.试题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是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摘编自《解放日报》,根据葛剑雄复旦演讲整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B. 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D. 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并不是中国,这只是因为中国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对外也没有什么需求,从而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

C. 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者据此不赞同丝绸之路开始于张骞通西域这一观点。

D. 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 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 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对边疆控制严密,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 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说《远山》中说,“山路弯弯,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所以青树“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在现实生活中,转弯也可能意味着失去曾经的美好,意味着失去熟悉安全的环境,意味着必须要面对一个全新的自我……

   你对“转弯”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刚去逝,连着下了几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阳光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ǎi,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bǒ。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路边的花也在怯怯地摇曳。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

山路弯弯,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

这时牛车一阵抖动,随之有些倾斜,他下意识地说,爹,转弯了。一直都是这样,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这次他没有听到父亲说:知道。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硬邦邦的柴,没有父亲。他的眼睛愣怔怔地望着前方。

不知什么时候,牛车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不用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他跟牛说,怎么了,走啊!可牛一动不动。车停在悬崖的转弯处,旁边的山谷里是一潭静静的湖水,像大山的一只眼睛。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牛还是未动。他抚着牛,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看来牛对父亲也有了感情,父亲不在了,它也沉痛和悲伤。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牛突然又迈开了步子,轻松地走起来,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停了下来。他心里想,没有了父亲,就是不顺。这样想着,他又叹气道:爹,转弯了。他这一说,牛竟然又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接下来,每到转弯处,他就像往常一样说一声:爹,转弯了。路也就变的顺畅多了。

可父亲毕竟不在了,他这么喊,是在喊谁呢?望着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成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过了些日子,他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空荡荡,上面坐着一个年轻女人。年轻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抹鲜艳的红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出山,他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年轻的女人就纤纤地拿起一个,迎着阳光看了看。说真漂亮,然后放到嘴里。鲜鲜嫩嫩的红山果,吃一个不但不解馋,反倒勾起了食欲。

第二天,他刚摆下摊,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不值钱。她拿起一颗朝太阳举着,说真的是很漂亮。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了她手里。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山里好吗?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有樱桃、葡萄、山楂、石榴……什么都有。年轻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女人说,我叫红苗。

红苗就像个馋嘴猫一样,把青树招徕人的红山果吃完了。穿着红红上衣的红苗站在青树身边,年轻的面庞露着迷人的微笑,就像一颗大个的红山果。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新鲜的空气裹着她,花香鸟语包围着她,山涧清溪映照着她,蓝天白云追逐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看着驾牛的青树,背影挺拔而又敦实。红苗柔柔地说,青树,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

面对群山,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来到山里后,红苗不再让青树去打柴。青树不解,红苗说咱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红苗清亮亮的眼睛看着他,他愿意按红苗说的去做,也许红苗说的是对的。

一年后,他们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青树出山的牛车上满载瓜果梨枣,色彩缤纷。走在熟悉的山路上,看着每个转弯处不一样的树,不一样的鸟,不一样的花,青树心情格外舒畅。他对着群山喊道:爹,我转弯了。前面的老牛便“哞”一声,似乎有些得意地得得地走着。

(取材于张世勤的同名小说)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

(1)雾ǎi_______      (2)颠bǒ_______ 

(3)愣怔怔_______    (4)裹_______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青树父亲的去世让老牛很伤心,每到转弯处它就停下不走,使出山的路很不顺利。

B. 二十多年的深山生活使青树和市场经济产生了隔阂,守着满山的果实却不懂得出售。

C. 受青树描述的山间丰富的禽兽、鱼虾、山果等的吸引,红苗决定跟着青树进山生活。

D. 红苗和青树在山里种上了果树、蔬菜等,由卖柴改为卖山果,转变的同时也有继承。

3.简要分析小说塑造“牛”这一形象有哪些作用。

4.请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5.有人认为,小说以“转弯”为题更合适,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赴北上,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此词当作此时。②铜雀,指铜雀台,杜牧诗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这里指南宋灭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③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

1.“酹江月”是 __________ ,它的另一名称是 __________

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B. “忍见”实为“不忍见”,写出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凄惨景象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C. 上阕最后两句用“空”字突出悲壮苍凉,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内涵相同。

D. 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3.邓剡作此词后,文天祥也有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其内容与邓词有诸多相和应答之处,请从两词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4.请简要分析“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三句,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出文天祥怎样的形象。

5.“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以典故与细节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中,也有精神品质与之类似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瑞州三贤堂记

文天祥

瑞有三贤祠堂。三贤,余襄公、苏文定公、杨文节公。祠堂旧在水南,景定庚午毁于兵。前守严陵方君逢辰迁之稍西,垂成而去。某为君代,相遇于上饶。君语及斯堂曰:“瑞人敬三贤也如生,三年无所于祠,意闵闵焉,予是以亟新之也。然涂塈未毕,像设未备,子成之,成则为之记。”

某至郡,既敬奉君之教,遂率诸生行释菜礼而君书三至,谂记之成,某不得辞

夫瑞为郡,号江西道院。在汴京盛时为远小,故余、苏二公皆谪至。杨公江西人,虽自蓬监出守,殊不淮阳也。瑞人矜而相语,概曰:“吾郡以三贤重。余公坐党范文正;苏公坐救其兄东坡先生,后又以执政坐元祐党;杨公坐争张魏公配享事。使此三贤者皆无所坐,安得辱临吾土!

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然三贤所养,犹有可得而窃窥者乎?范公忤吕丞相而去也,未几复用。襄公自瑞徙泰,乃独请岭南便郡以归,愈去愈远,岂非所谓同其退不同其进者耶?苏公世味素薄,记东轩,谓颜氏箪瓢之乐,不可庶几,而日与郡家收锱铢之利,曾不以为屈辱。异时再谪、三徙之余,退老颍滨,杜门却扫,不怨不,使人之意也消。若杨公则肆意吟哦,笔墨淋漓,在郡自为一集,与畴昔道山群贤文字之乐,无以异也。若三贤者,岂以摈斥疏远累其心哉!

夫摈弃疏远不以累其心者,其流或至于翛然远举,超世遗俗,而三贤又不。余公用于庆历,苏公于元祐,蹇蹇匪躬,皆在困踬流落之后。杨公当权奸用事,屡召不起,报国丹心,竟忧死,凛然古人尸谏之风。呜呼,此其所以为三贤欤!由前言之,吾知在瑞时,乐天安土;由后言之,吾知在瑞之时,乃心罔不在王室。呜呼,此其所以为三贤欤!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瑞人之敬三贤也,又于此思之,当有以称方君所为欲记斯堂之意。某与先正,无能为役

【注释】①本文是文天祥担任瑞州郡守时为“三贤堂”落成而写的记文。三贤,分别指余靖、苏辙和杨万里。当初范仲淹被贬谪瑞州时,余靖说这样处置会使天下人不敢再进忠言,因而被贬到瑞州掌管酒税。苏辙为救苏轼被贬谪瑞州掌管盐酒税。②塈:jì,抹涂屋顶。③释菜礼: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④便郡:政务轻简之郡。⑤蹇蹇匪躬:忠直谏诤。⑥罔: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无所于祠,意闵闵焉               闵闵:忧虑

B. 殊不淮阳也                         薄:轻视

C. 杜门却扫,不怨不                   尤:犯错

D. 畴昔道山群贤文字之乐               畴昔:过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瑞人敬三贤也如生    B. 故余、苏二公皆谪至

吾知在瑞    报国丹心,竟忧死

C. 成之,成则为之记    D. 在汴京盛时为远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之稍西,垂成而去。

(方君)把祠堂迁到城西,在将要竣工时离任了。

B. 而君书三至,谂记之成,某不得辞。

方君的书信多次到来,劝诫(我)记录它的落成,我不能够推辞。

C. 使此三贤者皆无所坐,安得辱临吾土!

如果这三位贤人都没有获罪,又怎么能够遭受我们这块土地的侮辱呢!

D. 某与先正,无能为役。

4.下列对文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襄公、苏文定公、杨文节公”中,“襄”“文定”“文节”分别为三人的谥号。

B. “严陵方君逢辰”中,“方君”是人名,“严陵”是籍贯,“逢辰”意思是过生日。

C. “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的正常句式应为“噫,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甚矣”。

D. “太史公曰”,一般放在《史记》文章的结尾,表达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

5.根据文章四、五段的内容,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贤“乐天安土”和“心罔不在王室”的具体表现。

 

“乐天安土”

“心罔不在王室”

余公

请求到岭南过轻简的生活

即使在困顿的时候,也忠直谏诤

苏公

杨公

 

②《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三贤精神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回答文天祥修建三贤堂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