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思在远道” 王火 1964年初秋的一天,我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思在远道”

王火

1964年初秋的一天,我到沂蒙山区的南旺庄去搜集创作素材,那里有一个干实事、关心群众的好支部书记魏立武。

老魏是个残疾转业军人,左臂早已截去。他安排我吃了晚饭,将我安置在大队办公室旁的一间瓦屋里住宿。

老魏安顿好我,似要走了,忽又想起了什么,说:“老王,有件事,我告诉你一下,免得受惊……”
我诧异地问:“什么事?”

他说:“咱这村上,有位军烈属陈大娘,今年69岁了。四七年打孟良崮,她亲自给独生儿子陈德明牵马戴花,送去参军。四九年冬天,德明不幸牺牲了。通知当时耽搁了,过了两年,通知来时,陈大娘都已经疯了……”

“疯了?”我慨叹地问。

“是啊!”老魏说,“她年轻时死了男人,就守着一个贴心儿子,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她要儿子革命,又想念儿子,心里老是憋着,能不疯吗?”

我忍不住问:“她现在还疯?”

老魏闷闷地点点头:“不过她这疯跟别人不一样。她不打人不骂人,也从不吵闹。她是五保户,受到照顾,生活能够自理,还非要干点集体活不可,见了什么活都抢着干。”

“那怎么说她疯了呢?”

“要说疯,也就只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一双一双不停地纳鞋底,做军鞋。二是只要外边来了人,她就以为是她儿子德明的战友,必定要来看看,问问德明好不好,只要回答她‘德明好着哩’,她就没事了。要不,她就很伤心……要是来了,别将德明的事露了馅就行!”

……

月光下一位头发银白、中等身材的老大娘朝我屋门口走来了!借着灯光和月光,我见她梳着髻,瘦瘦的,十分慈祥。她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说:“同志!……”

我忙张开双手搀扶她到屋里坐下,叫了一声:“大娘!”忙给她斟水。

她接过水碗,眼神温暖地说:“你认识俺儿子德明吧?”

我连连点头:“认识!认识!”

她笑了,无限欣慰。

她又轻声问道:“俺儿子德明,他好?”

我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好!好!”

大娘又无限欣慰地笑了。

她又问了:“德明,他干得不孬?”

我温语软言地安慰她:“嗯,他干得可好了……今年可能又能立功……”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

大娘突然掉眼泪了,但慈祥的脸上依然停留着欣慰的笑。我忍住泪说:“大娘,您老人家是位好母亲,您儿子是位好军人!天不早了,我送您回去歇着吧!”

她嗫嚅着说:“不,俺坐一坐。看看你,你是俺家德明的同志……”她用满含柔情的眼睛望着我,就像一个母亲疼爱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显得那么满足,那么幸福……

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同志,俺,回去了!”我刚要上前搀扶着送她,只听见外边响起“噔噔噔”一阵脚步声,原来是老魏回来了。他瞅瞅我,知道没出什么事,放心地扶着大娘,像一个孝顺的儿子。一路上,大娘没说话,但显得高兴。到了她的住所,我才知道她就住在老魏家的一间北屋里。老魏用仅有的那只右手攥着一把大芭蕉扇子,一下又一下给大娘赶着蚊子……

那夜,我虽疲劳,却失眠了!老是想着陈大娘的事!

离开的那天,下着初秋常有的那种霏霏细雨,远近的山峦笼罩在白茫茫的雾气中。我去看过陈大娘,但并没有近前去向她告别。村头地边种满了翠蓬蓬的紫穗槐,像一层层绿云。我站在紫穗槐旁张望,见她正独自坐在家门前的一棵巨大的老榆树下。老榆树大伞似的挡住了纤纤雨丝,她带着一种守候的表情,不声不响地拿着长长的线在一针一针纳鞋底。间或抬头望望远山,把缝针在白发上蹭蹭。她又在做军鞋了!我静静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古诗句“所思在远道”为题,诗意浓郁,意蕴丰富,既有陈大娘对儿子的刻骨思念,又有母子相聚无期的绵绵感伤。

B. 小说中“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一句,表现了“我”既想以假话安慰老人、又想以真话为自己开脱的矛盾心理。

C. 小说以“我”的所闻、所见、所感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富有感染力。

D. 小说中的魏立武虽身有残疾,但无私关心照顾陈大娘,再现了当时农村融洽的干群关系,暗含了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现象的批判。

2.小说主人公陈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条概括。

3.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1.A 2.①深明大义,送子参军。②爱子心切,思念成疾。③热爱集体,珍视荣誉。④不忘初心,支前奉献。⑤和善勤劳,自食其力。⑥满怀希望,坚强隐忍。(每点1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 3.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静谧、朦胧、凄美的氛围,烘托了陈大娘的感人形象以及作者离别时的伤感之情;通过对陈大娘一丝不苟缝制军鞋和眺望远山的动作描写,将耳闻之虚化为眼见之实,使陈大娘的形象更加丰满具体,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小说以“我静静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悠长。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恳求宽恕的原因是埃及说了假话;C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错误;D项,“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现象的批判”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不屈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

——高士文化与高士图

王亚军

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的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高士文化,是中国士文化的重要标志,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根本思想,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这两种隐逸观,对传统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
  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或为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高士文化”就是名士贵族的精神产物。面对社会动乱,士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魏晋形成的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高士文化的逐渐成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宋之前遵循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追求修身,这种情怀在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以衬托高士志在山野的志趣。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高士完美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

宋以后,艺术审美向哲思性转变,艺术家更加重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人文思想的表达,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人画大发展。这时的高士图,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文人画家常借助于诗、画,或表现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以反映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可窥一斑——一位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的古松之下,听风冥想。

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如南宋李唐的《采薇图》,为传达出殷贵族伯夷、叔齐不食周天子之饭的骨气,刻意将二者刻画得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但行为举止传达出他们不屈的精神。强调意境营造,亦是高士图的特征。再看《采薇图》,画家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正是以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唐意在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即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体现出画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高士绘画所以绵延不衰,在于其饱含的高士精神。高士精神之于各时代的文人画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寻古趣、拟古意,而是寄托情怀、批判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天,传统高士图的意义在于,鼓励艺术家始终保持高品格的追求,不为名利所囿,不忘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与表达。

(选自201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士”是博学多才、志趣高雅、品行高尚的隐士,他们开拓了山林文化、田园文化,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B. 高士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魏晋时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C. 宋之后的“高士图”摒弃了以往“教化天下”的传统,更注重表现心灵自由和人文思想,使文人画得以大发展。

D. 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是强调神似,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次是强调意境的营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高士写起,引出高士文化,进而说明高士文化对高士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B. 文章以宋朝为界限,论述了高士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

C. 文章以《静听松风图》和《采薇图》为例,来证明高士图与一般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

D. 文章对高士图进行历史审视,指出当代艺术家应对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儒家的隐逸观具有积极入世的色彩,而道家倡导自由、无为,追求生命通达、不为世事所累的生命境界。

B. 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魏晋风度虽是名士贵族所追求的精神风范,但其形成却跟经济与文化地位不无关系。

C. 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

D. 《采薇图》取材于历史故事,作者巧用衬托手法表现两位高士的品格,并借古讽今,褒奖南宋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

 

查看答案

【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查看答案

【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高一(1)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请你按照要求为主持人拟写相关内容。

(1)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段串台词。要求:语言表达连贯、生动;不少于50字。

第一个节目:《沁园春·长沙》

第二个节目:《沁园春·雪》

(2)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引用毛泽东的诗句;语言连贯,富有激情;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李、杜堪称诗仙、诗圣,毛泽东则是诗国的统帅,是当之无愧的诗帝、诗皇。

尽管他谦虚地说自己的诗词“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甚至说对律诗“还未入门”。

尤其是那种盖世的气魄,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但谁也不能否认,毛泽东的诗词,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形成了精湛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A①③⑤②④

B④②⑤①③

C①②⑤③④

D④②⑤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