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印度军队非法侵入我国洞朗地区的险恶用心。

②孙大帅稳坐中军帐中,指挥命令从口中清晰发出,传令官大声向外发布,各传令员一呼百应地递相传向交战前线。

③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谋而合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④他遗憾地说:“数千年修道,只求能证已身之道,哪怕朝闻夕死,也在所不惜,奈何直到而今,也没能达到第一步。”

⑤这几年,我在学徒期间出了不少差错,师傅总是跟我说,这引动小错都不足为训,关键是以后不再出现同类的错误。

⑥台湾一小撮人企图各种形式搞隐性“台独”和文化“台独”,其数典忘祖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C 【解析】试题分析:①“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使用正确。②“一呼百应”指一个人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其声音传播是爆炸式传播,而文中则是递相传播,不合语境。③“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该成语只做谓语,不能作状语。语法失当。④“朝闻夕死”指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使用正确。⑤“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望文生义。⑥“数典忘祖”比喻忘记了自己国家或祖先的历史,也比喻忘本。使用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2)陆游的《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 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 “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晴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 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 ,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

时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17》,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B.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C.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D.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爵”指子孙后代沿袭先代的做法。“袭父爵”是指傅咸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

B. “布衣”是麻布衣服,古代平民通常穿布制的衣服,后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百姓。

C. “复除”即免除赋役,古代做官、服兵役或朝廷认为有特殊贡献者可以免除赋役。

D. “赠”即追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可用于朝廷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咸聪慧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自成规箴之言,能警醒人们引以为戒。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B. 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敢谏。他上书指出晋武帝登基十五年来虽日理万机,但国家、百姓仍旧不富裕。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C. 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褒贬官员的行为不满,上奏罢免其官职,在司徒魏舒屡次推托拒绝后独自上书。

D. 傅咸直指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世俗奢靡,为此上书朝廷,他认为朝廷的封赏没有节度,对此表达了担忧,希望引起执政者的关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2)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 ,风俗之移,在不难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摘自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673

2339

9899

10.20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1232

7017

7.20

2015

2866

1442

5572

5.70

2016

3000

1240

4332

4.50

 

(摘自国家数据网)

材料四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十六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 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 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2012至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B. 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精神匮乏更为重要。

C. 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脱贫既有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我们要坚信脱贫工作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D.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

E. 扶贫过程中,必须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这一根本出发点,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梦

宁肯

如果从空中看,1957年的北京就是一大片四合院,一大片房顶,屋顶一般是猫和鸽子的世界。偶尔会有小孩爬上来,探头探脑,与猫、鸽子互不相扰。现在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自己小时候一个人独自坐在一大片房顶上,就觉得有一个梦始终没做完,总想回到儿时的屋顶,那时的一片青瓦的北京。

我记得刚开始上房时我还太小,十岁左右样子,一般总是被小伙伴们托着屁股上,或者踩着大点孩子的肩膀上。不是哪儿都能上,一般是院与院的分隔墙,连接墙,这种墙都比较矮,墙那边就是另一个院。一般都是从后院上,我们院说是后院其实不过就是个露天夹道,夹道另一边是别人家的院子,院子的大门已在另一条陌生的街上了。别小看这种夹道,北京胡同所有院与院连接全靠它,叫“××夹道”的胡同也特别多。夹道一般不是正式胡同,宽了才叫胡同。一般这地界都很幽静,小时不知为何有这种地方,只觉得神秘,静悄悄,而哪个孩子天性不喜欢幽暗、神秘?在这儿玩的东西可多了,捉迷藏、弹球、拍三角、种花、养草鱼、掐蛐蛐,还有就是实在没事了上房。

前院也能上房,但大人见了会骂,只有到了后院——夹道才是我们的天下。我们后院上房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夹道一出口的右面的连接墙,一个是里两处山墙连接的凸出的“出水口”,雨水从两房之间顺这儿流下。这儿跳起来,扒着“出水口”的瓦,可引体向上,脚翻上一蹬就到了上面。一般大点的孩子才在这儿上房,我是小学快毕业了才像吊死鬼儿似的挂上去。我在这儿出过事,一次吊上去正艰难地引体向上,结果出水口突然垮了,把我连人带砖瓦一起掉下来,右手砸破一个大口子,鲜血迸流,可我连医院也没上,上了点红药水几天就好了。那儿以后,那个出水口彻底废了。

房上是一个陌生世界,别人看不到你,你看得到别人,除非下面有人知道你上房了,但即使如此,这人也在你居高临下的监控之下,你会随时隐蔽。在这个意义上,高处是一种梦想的权利,也是一种实际的权力。换句话说,你到了房上意味着你获得了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你不仅看见自己院中熟悉的人,还看到了别的院陌生的人。此外,更重要的是,放眼望去,屋顶世界完全是一个新世界,不再有胡同,不再有院门,不再有道路,世界是平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房上虽没有道路但你却可以走得很远,甚至感觉可以在屋顶上走遍北京。当然,这也只是想想,我从来也不会走出太远,一般最远也不过是穿过四五个院子,在一个叫小西南园的胡同拐角处抱着一棵电线杆子下来。电线杆下半截有水泥方柱,我出溜到水泥方柱处,站稳了,跳,就算完成了房顶旅行。

小西南园是条很窄很短的胡同,北口对着周家大院口,中间横过的前青厂胡同,胡同东头连着琉璃厂,对,就是那条著名的文化街,鲁迅经常走的街,我上小学的街。我从电线杆子下来一溜烟跑回自己的院子,再次上到房上,大口喘息,无比兴奋。有时是我一个人,有时是我们一大群孩子。一群孩子通常走得更远,像一次房上的长征,这很危险,因为人多动静大,难免被下面哪个院子的大人发现,那会被骂死,甚至打将上来。也正为如此,更吸引我们一次这么干。孩子世界之所以和成年人世界不同就在于天生的超现实性,房顶世界刚好满足了这点。房顶通常是压抑的,因此带来了超越性,因为遮挡因此带来了想象,它鼓励了孩子一种东西:世界除了是你看到的样子还有另外的样子;可以做你不能做的,做了是那么的有趣。

此外,屋顶上的世界对于喜欢孤独的孩子还有特别的意义,这点我同样体验很深。屋顶上那种明亮又隐蔽的空间,让像我这样平时家里没大人的孩子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和与安慰。我与上面哥哥姐姐隔得太远,几乎是意外出来的,或者像是投胎,我刚懂事上面就全是成人世界,我非常孤独,别的孩子都有相邻的兄弟姐妹我没有,别人都有家,我觉得好像没有,因此我经常就一个人跑到房顶上看太阳。在屋顶上,一切都是平的,没什么高出我,谁也看不见我,一个人面对暴晒的阳光,独自享受着世界的寂静。多少年后,具体地说四十年后,我读到意大利小说大师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不禁感叹人类看上去多么不同也有共同的东西,《树上的男爵》写了一个孩子一生都生活在树上不愿下来,这不正是我小时的心境吗?卡尔维诺写出了儿时我内心深处的东西。

(选自《收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几段用大段篇幅回忆儿时“上房”的经历,既为下文作铺垫,也表明自己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

B. 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我”上房扒掉出水口的一段描写、场面生动,画面感强,富有表现力。

C. 作者提到琉璃厂这条“著名的文化街”,并说是“鲁迅经常走的街”,是为了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

D.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又有恰当的议论或抒情,作者想象力丰富,感悟深刻。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中“屋顶上的梦”对于“我”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