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祈 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祈  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 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 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D. 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义)

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

 

1.D 2.(1)运用了神态描写。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2)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 3.不赞成。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答题关键在于把握主旨,比较两个题目,答题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点,再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文章主要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2.试题分析:本题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赏析语言,二是体会词语的内涵。对于第一个问题,应先分析句子描写的对象,第一句中的两个词是对“那只年轻的鹰”的神态描写,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此鹰是人工孵化的,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句中的“冷漠”表明它对野生的老鹰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茫然”表明它对野生鹰向往远方的行为根本不理解。第二个问题,理解“一颗泪珠”的含义,结合全文可知,“一颗泪珠” 是鹰的泪,也是作者的泪。写出了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的野生鹰心中强烈的悲怆,表达了作者对被捆的野生老鹰深深的同情及内心的怨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孝”作为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境界的过程。孔子提出:“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孔子希望通过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从最基本的亲亲之爱入手,通过发自内心深处爱的情感表达,达到博施于民的仁爱大道,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才能营造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君主才能实现有效统治。在家能够孝悌父母兄弟,就形成了亲亲、尊尊、长长的社会伦常秩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会出现,使父母不至受辱,使家族不至蒙羞而尽到孝道。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在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中,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节选自《论孔子之仁与孝》,作者丁立磊,有删改)

1.下列对于“仁与孝”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孝”是孔子“仁学”思想之外的另一个儒学核心概念,但是,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等完备的“仁学”思想体系中。

B. 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是以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爱的根基,仁政的根源。

C. 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建立各种美德从奉行孝道开始;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向外扩充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达仁德境界的过程。

D. 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达仁的途径,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将孝悌在家庭内部实行,进而将仁爱博施于民,仁政即可实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孝源出于宗教意义,孔子使之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使孝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

B.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用博大的胸怀爱人,而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则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C. 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进达仁德境界。

D. 孔子认为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希望通过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从家人之间的爱,通向博爱他人的大道,从而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是指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后世有些人认为这是在鼓吹封建等级制度。

C. 孔子从家庭成员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

D. 孔子认为在家孝悌父母兄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规蹈矩、克己复礼,不会出现犯上作乱的事情,使父母不至受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联系实际,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针对漫画《向右看齐》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广西桂林的城市标志设计图,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西方古代很早就有关于抑郁症的记载,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有了百忧解这种神奇的抗抑郁药。①  。著名的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即使是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行为认知心理疗法的功效都不啻于抗抑郁药。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11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和行为认知疗法治疗,结果发现这两种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区别。②  行为认知疗法被证明比抗抑郁药更为有效。因此,法国健康管理局也建议,抑郁障碍初期,在症状尚属轻微的时候,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演员的天价片酬问题并非第一次引发社会的讨论。 在制作成本一定的背景下, 演员片酬过高,就势必挤压其他环节的成本, 将影响整个作品的艺术质量。大牌明星的加入, 有利于吸引眼球,演员获得片酬多少, 主要是靠市场调节来完成, 天价片酬现象引发由行业内外的争议,对其合理性进行审视就必不可少。

 
 


 


 


 


 


 


 

A
 


 

如果
 

最终
 

虽然
 


 


 

B
 

假如
 


 

必定
 

不仅
 


 


 

C
 

如果
 


 

并且
 

虽说
 


 

如果
 

D
 


 

只要
 


 

确实
 


 

可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