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竹之韵
许江
①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居所的喜物,又是一种深具精神性的物种。
②“倚倚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元•赵孟頫《修竹谱》),却“其干亭亭然,其叶青青然,其色莹莹然”(明•方孝孺《竹深轩记》),这竹常绿常新,不染于物,濯之愈新,耀之愈明。如此是竹的第一境:纯洁之境。竹由笋苞潜地而行,逢春雨破土而生,拔节而长,本体渐露,端得千竿万竿一例而看,却又各枝各竿各有不同。那竹中空而虚怀,谦谦若君子,含而不露,发而中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如此的“虚中”让中国人品出一种深蓄,一份神喻,正是虚怀象道,无欲则刚。此是竹的第二境:虚怀之境。“虚其心,实其节”(《修竹谱》),竹直节而向上,挺立而不屈,自古以来劲节是对竹的礼赞。竹的质,犹在节处坚硬;《说文》中有:“节,竹约也”,竹若无节就不能亭亭玉立。竹的劲节正在于一节一节相托,劲梢挺立云天。竹节中含着坚韧的托付,默然的操守。此是竹的第三境:劲节之境。那竹“凌惊风,茂寒乡,藉坚冰,负雪霜”(东晋•江逌《竹赋》),“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坚守贞常不变。此又是竹的第四境:共生之境。
③如此四境,本身就含了变化之道,蕴藏着无数天机。四境又可让人返观自照,窥视人本身的内在品质。所以竹在中国,于日常中使用最广,不可或缺;在精神上又最具人格化的意味,广被用来比德人的品格和胸怀,人的操守与气节。直至今日,面向竹林,我们都依然感受到古往今来爱竹者们的伟大心灵。
④中国古代大师们争相与竹为邻,以竹为友,日日细察竹之生机生态,俯仰林中浮云寒烟,他们将竹的风雅化作自己的风雅,将竹的风节比德自己的风节,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他们一代代地传递,一代代地叠加,将对竹的品评,跃升入一种精神人格的境界,并将这种境界拓辟在诗与画的田园中,成为中国艺术独特而深邃的内涵。
⑤北宋大家文与可截取悬崖垂竹,以浓淡温润的墨色,撇写竹叶,揭开中国墨竹的优雅篇章。一代文豪苏东坡拈来萧萧修竹,磊磊湖石,挥笔成画,无论疏影横斜,抑或烟雨迷濛,都漾出一段文人独具的意趣,让人们于墨迹中揣见其心头的盘郁。多少诗人站在竹边水际,静心赏会,抒写月下竹上的联句,把那明月的清辉洒向竹林,继而抖擞着洒落白壁花径之上。又有多少画者从那飘飘洒洒、烟水波花的壁影上,幸会竹的天姿,倾听静夜竹石间的清音逸响,捕捉自然歌唱的天籁。郑板桥与金冬心是清末的两管写竹的圣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从萧萧的竹声中听出劳苦者的疾怨,赋予竹声以一种同情、关怀的庄严主题,让他自己的墨笔在跳匿奇绝的生动中,兼有了疏野苦涩的神情。金冬心年逾六十学画竹,每画毕,必有题。“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那直劈而下、郁郁累累的竹,倾出庄重不坠的心血,正若山中如禅的沉吟。
⑥竹,千秋百代,飘飘洒洒,已成穿越诗与画、穿透自然与人心的飞矢,完全打通了现实与心灵、天与人的相对相隔的境况,成为众人之心的归依,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着精神特质的心物。于是,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墨竹、画竹,已不仅仅是“嘉竹如画”,不仅仅是寒林烟雨或风日流丽,更重要的是里边有性情的自由涌动,气节的凛然直现,灵魂的陶然止泊,人格的纯然映现。竹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意涵深长的气韵,让中国人陶然相忘在其中,竹格即人格,竹韵写心韵,竹与人通,人与竹化。在竹的面前,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了哲人,成了诗人。竹,即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生而不息的精神境界。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11月21日,有删节)
1.竹具有哪些精神品格?
2.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第⑤自然段,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古代大师们如何“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
4.文章说“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默写出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
(4)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
(5)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C.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D.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
B. 群臣怪之 怪:责怪
C.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王方还柱走
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下列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5.下面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B. 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C. 荆轲刺秦王,秦廷一度大乱,因为事起突然,而且廷上的侍臣都手无寸铁。
D. 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偭规矩而改错
B. 忳郁邑余侘傺兮
C. 何方圜之能周兮
D. 宁溘死以流亡兮
下列加下划线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昼夜勤作息
B. 勤心养公姥
C. 否泰如天地
D. 其日牛马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