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7】 寒 色 龙应台 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7】

寒 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很快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B. 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 本文善用衬托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1.A 2.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3.① 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 ②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 ③ 现实生活中,像“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概括。B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C项中应为“本文善用对比手法”。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告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土壤里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推进,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存在密切联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像《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样具有明显“史志”品格的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政治文化观察和表达,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

记忆往往会给人带来多样的感受。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时常同人们的关注热点焦点同一。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温故而知新,也时常是报告文学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报告文学始终与人民、与大地、与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拥有鲜活的社会生活气息和现实力量。像描述霍岱珊为了减轻和消除淮河水污染,对各种污染行为坚决斗争的《淮河赤子情》;像以一个村支书的人生奋斗和经历来表现山村不断富裕起来的《太行山上》等,都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这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 

但是,社会生活是一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给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像陈廷一满怀忧虑地追踪中国大面积遭遇雾霾天气的《2013,雾霾挑战中国》;像张敏宴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过度用药,不顾患者健康利益,追求经济利润的《吸血的血透》;杨晓升在《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对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反思等,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矛盾表现中产生的文学叙述,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

此前报告文学创作中那种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也同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欠缺有关。因此,多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丑陋、痛心现象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报告文学原本是一个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表达方式。但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在这个方面表现薄弱,存在遗憾。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丰富的一种表现,也是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

当然,报告文学的载体形式是文学艺术,为好的思想内容寻找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度的思想性和尽可能动人的艺术性结合起来,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其文学性方面具体来说表现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许多报告文学的内容时代跨度大、人物众多、原因复杂、趋势多样,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要精心设计的,同时也要有富有抒情的、哲理的精彩的语言,这样的作品将会影响得更广更深。夏衍的《包身工》就是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

报告文学也像生活一样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但报告文学创作也和其他文学形式的状况相似,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历史政治文化等的观察和表达,始终能与人民、大地及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是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B. 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时常同社会的关注热点、焦点一致。不同于新闻式表达,报告文学经常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表达现实关注,所以报告文学具有“史志”品格。

C. 将时代跨度大、人物众多、原因复杂、趋势多样等内容巧妙地安排,并以富有抒情的、哲理的精彩的语言来表达,是报告文学的重要特色的表现,这样的作品会影响更深广。

D. 不仅社会的发展变革会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难得的机缘,而且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从客观和主观共同促进着报告文学的发展。

2.依据原文论述的报告文学的特点,下列作品从提供的内容看与其特点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 李春雷的《赶考》和《朋友》,前者用心感受中国共产党人1948年“进京赶考”时清醒、谨慎的心态,后者回顾习近平当年在正定县委工作时与作家贾大山真诚交往的情形。这体现了报告文学温故知新的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B. 王兆军的《问故乡》在叙写家乡发展富裕的同时,也写了道德失落、环境恶化、贫富不均等不良现象。这体现了报告文学呈现出社会生活中既存在令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也存在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

C. 徐锦庚的《“懒汉”治村》用传神的白描文字,在简短的篇幅中生动地叙述了一个“狡黠”智慧的农民放弃自身利益,用心推动村庄改造的故事,体现的是报告文学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

D. 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各条线索交错展开,通过描写各种生物在地震前的反应,营造了大灾难的恐怖气氛,又描写了不同时空下人们无私的、自私的表现。体现出报告文学原本该有的新闻政治性和对人性的期冀。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其创作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此,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报告文学创作经常是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对象。

B. 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了,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有欠缺,导致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出现了对灰暗现实的惋惜与无奈、寄改变于等待和期望的现象。

C. 面对相同的时代,有的满怀忧虑,有的揭露丑陋,有的重视反思,不论是怎样的叙述,报告文学都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同时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还存有遗憾。

D. 当前的报告文学发展中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不过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报告文学作家有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本应该是我们天天需要询问自己的,但是你很可能从未问过,也没思考过。也许有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弄懂,那我们看看林清玄对“生命意义”有怎样的理【解析】
“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这样解释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思考,你是否认同呢?关于生命的意义,你有何思考与见解?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 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⑪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滕王阁的景联想到赣菜的“辣”,写出了滕王阁景色的直接,无遮掩,斩钉截铁的特点。

B. 朋友们为我遗憾,说我来早了,如果晚来些,只要到了秋天,就能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

C. 文章第5段主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用拟人来写太阳的慷慨;用拟人来写白云的悠闲;用拟人来写飞鸟的优雅,画面光鲜而且富有情趣。

D. 千百年来,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已达二十多次,所以作者这次登滕王阁并未踏上先人的足迹,所以感情上有深深的遗憾。

E. 这篇文章既抒写了滕王阁的历史风流,又抒写了它的当代风采,还憧憬着它的未来。

2.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④⑤两段文字,作简要回答。

3.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

4.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生休。

(3)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

(4)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滕王阁序》

(5)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