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 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C. 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2.请结合文章,分析老五的人物形象。

3.《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1.B 2.例一:老五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生意人,它具有公平、亲切,随和、诚朴的优秀品质。 (1)儿子在一旁学习剔肉和切肉技术的侧面描写和边切肉边算账的正面描写,可以看出老五手艺精湛。 (2)老五烤肉出名后,没有改变对主顾的态度,也没有因为来客地位、身份的高低,而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老五公平、亲切。 (3)老五不虚报价格,而且价钱公道,他笑容不多,但给人以诚朴的感觉,在那儿吃饭不会惹气。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可以看出老五随和、诚朴。 例二: (1)老五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生意人。儿子在一旁学习剔肉和切肉技术的侧面描写和边切肉边算账的正面描写,都可以体现出老五手艺精湛。 (2)老五具有公平、亲切优秀品质。老五烤肉出名后,没有改变对主顾的态度,也没有因为来客地位、身份的高低,而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老五公平、亲切。 (3)他性格随和、诚朴。老五不虚报价格,而且价钱公道,他笑容不多,但给人以诚朴的感觉,在那儿吃饭不会惹气。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可以看出老五随和、诚朴。 3.(1)既指“西单牌楼”处栗子、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的香味,也指“安儿胡同口儿上”烤羊肉味。 (2)指家庭和睦、快乐的祥和之味。 (3)指老五的公平、亲切所带来的和谐氛围之味。 (4)借写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北京人和平共处的精神状态。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项,“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说“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可见“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这两处地方不是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而是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秋味;也不是季节变换的代表,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分析老五的人物形象”,这是考查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概括时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解答本题抓住“老五”待客的言行去分析即可。如文章第六段“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如第七段“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从这两处的语言叙述中可以看出老五公平、亲切、随和、诚朴的优秀的品质;如第七段“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这表现出他技艺的高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忠”观念的演变

解颉理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是一定社会形态在思想意识和语言文字上的反映,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亦内化为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源于“中”,“忠”乃“中”之引申义,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忠”这一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对其军事首长及其他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本义。虽然“忠”字在字源上出现甚晚,但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则显然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忠”观念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的时期。“忠”的主客体之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 作为政治伦理的“忠”,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其内涵表示的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深沉的自觉意识,“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仅为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随着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越来越强调对于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了。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忠”观念,到了秦代已经演变成了“忠君”,作为后世五伦之一开始定型下来。尽管到了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忠”的内涵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即为“忠君”的模式、窠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观念适应了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只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传统“忠”观念强调个人的公而忘私的诚信,追求廉洁奉公、公正公平,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强调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

B.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内化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理。

C. “忠”观念在先秦时内涵丰富,秦代已演变成了“忠君”,作为五伦之一开始定型。在秦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发展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君”的模式。

D. 传统“忠”观念既强调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同时强调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所以,传统“忠”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2.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不仅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的确认与服从,而且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B. “忠”观念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本义主要以王道体现,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先于“忠”字字源,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

C. “忠”的主客体之变并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在“忠”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越来越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君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秦时期,“忠”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对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B. 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观念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的自觉意识,其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

C. 封建制度下“忠”的内涵基本上不会跳出忠君的模式,是因为忠君观念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说,只有消灭封建制度,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D.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我们要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请以“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本报阿布扎比10月20日电 (记者韩晓明) 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19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52名中国“年轻工匠”在本次大赛中共参加了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中国队位列金牌榜首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那种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请解释加点成语的意思。

①寥寥无几:

②不毛之地:

(2)下列各项中排序恰当,且填入甲后能使上下文语意协调的是

①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

②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③可惜这样的地方又缺乏足够的精神给养

④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的笑着。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多块瑞士名表。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多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屋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出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起到伏笔作用。

B. “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反映了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而要实现却遥遥无期的内心感受。

C. 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 “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活动。

D. 小说突出了心理描写,尤其重视通过对话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夫妻对话、父子对话的一张一弛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E. 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间亲情,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结尾高力的“无言以对”意味无穷。

2.小说以“手表”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语段基本上很短小,甚至较多地使用一两句即成一段的形式。在情节安排上,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