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九龙井景区景色优美,徜徉其间,青山...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九龙井景区景色优美,徜徉其间,青山滴翠,绿水泛花,九井相连,白练为带,空谷清幽,让人乐不思蜀。

②江西省统计局官员表示,随着经济领域稳增长措施的不断落实,下一步江西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将会络绎不绝的出现。

③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

④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⑤影片《湄公河行动》取材于当时惊天动地的“10·5湄公河跨国大案”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其中,一场警察扮演成商人与毒枭之间过招的戏码看得人惊心动魄。

⑥地球虽然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泽而渔的做法,到最后必然导致资源匮乏。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B 【解析】试题分析:①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来泛指乐而忘返。②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辆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不合语境。③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④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也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此处不合语境。⑤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与此句形容对象“10•5湄公河跨国大案”不合。⑥暴殄天物: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3)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水,永远魅力无穷:剡溪之水,“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幽静而神秘;庐山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浪漫而神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唐·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 “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 “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呜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 “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 尾联回到观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①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軿②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③自此始。

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 ①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②俊軿(píng):才智出众者。③堂封:宰相的封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B.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C.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D.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 “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 “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 “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 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 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 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2)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 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C. 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D. 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 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 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 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画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与虫共眠

刘亮程

①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②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③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④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有几个虫子,显然乘我熟睡时在我脸上走了几圈,想必也大概认下我的模样了。现在,它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⑤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间的某个角落,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不知道谁死了谁还活着。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选自刘亮程散文《遥远的村庄》,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写自己在田头与虫一夜共眠,醒后思考虫子与人的生命状态,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看法。

B. “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句中“可怜”“微弱”“虚无”表现虫子的渺小,表现作者对虫子的怜悯之情。

C.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化的笔法,想象小虫们美好的世界,表达出作者的欣羡与认可。

D. “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的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一句,写出“我”在虫界得到认可,受到欢迎,甚至有了成为名人的感觉,不再感到孤独。反衬在人世间人们因互相隔膜而寂寞孤独。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生活中“素朴的真理”。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