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限期拆迁 袁省梅 土尘轰隆隆呼啸着来了,又呼啸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限期拆迁

袁省梅

土尘轰隆隆呼啸着来了,又呼啸着跑了。

婆婆坐在尘雾里,坐在修鞋箱子后,一动不动。

土尘小下去时,工程队的胖子队长奓着浑圆的胳膊,踩着砖块瓦砾,粗短的腿一跳一跳的,像个孩子般蹦跳着来了。胖子叫婆婆让开,推土机挖掘机可不长眼,砖头水泥疙瘩可不长眼,伤了您,我可赔不起。

婆婆伸出三个手指,说,三天,缓上三天等不上我的八哥,我保准离开。

胖子说,十天前,您就说缓三天。要是活儿不催得紧,就是缓上三十天三百天,我也一点意见没有,谁家没个难心事。

婆婆指着她身后的房子,说,八哥认得房子还有这墙上的画,我老了,八哥再见我,她肯定不认得了。婆婆说着,脸上就滚下两行清泪,黄灰的脸上犁开了般黑湿了两道。婆婆说,她就是从这条街上走丢的,你再缓我三天,说不定她就回来了,她要是回来了,看不见这墙上的画,又会走丢的。婆婆扭头给胖子看身后墙上的画。

是一幅小孩子的手印画。

婆婆说,是八哥的手印。八哥小时候发烧给烧坏了,没法上学,可你看她这手印画,像是一个脑子不好的孩子画的吗?八哥印下这手印画后,就高兴得不得了,天天都要在这画前玩,晚上睡觉了,还要光着脚出来看一遍,就担心谁把她的画给偷走。

胖子不看那画,也不听她说,急得嚷,那您不让拆了?不能因为您一家,影响了大家啊。

胖子跟婆婆说话,却把脸扭向站在推土机铲车旁边的人。都是这个街上的人。很明显,胖子的话是说给婆婆的,也是说给他们听的。那些人果然急了。怎么会不急呢?楼房还在纸上,房子已经拆了,他们在外租房子住。人们叽叽喳喳地吵嚷比树上的鸟儿还要欢实,话语里全是不满和气愤。人们都认为,婆婆的孙女都丢了五年了,一时半刻的哪能回来?婆婆挡住不让拆,就是故意地想多要点钱。有的说,啥钱啊,就是想多要一套房子。

婆婆听见了,脸胀得青紫黄黑,双手紧紧地抓握着平车的横杆,忽地站起,想去跟那些人理论,又想起她要是离开了,没准胖子就会叫推土机推倒房子,又忽地坐下,双手在车杆上攥了又攥,好像那铁的车杆是毛巾,她要拧出水来。

邻居老张来了。老张说,你不能这么自私,大家在外面租房借房住,拖家带口的,锅碗瓢盆的,容易?都不容易,照我说,你把鞋摊摆到街口,等八哥,也能挣俩钱,照我说,街口的生意肯定比你在这好。

婆婆说不是这么回事,你记得吧,八哥就喜欢这幅画,画要是没了,八哥就是回来了,该有多伤心。婆婆恳求老张去给胖子说说宽限几天,婆婆说,没准这几天,我的八哥就回来了。

婆婆说,你还记得吧,那天,我就趴在箱子上打个盹,就一眨眼的功夫啊,睁开眼八哥就不见了。

老张说我知道,问题是你再不让开,人家就给你儿子儿媳打电话,叫他们回来做你的工作。

婆婆听老张说叫她儿子儿媳回来,她一下就软了。八哥丢了后,她一直不敢给儿子儿媳说。他们打电话问八哥,她就说睡觉了,或者是,出去玩了。现在,要是儿子儿媳回来,她咋说呢?婆婆扑在墙上,把头抵在手印上,嚎啕大哭,我的八哥啊。婆婆哭着说,我来拆吧。

机器的轰鸣声没了。

人们吵吵嚷嚷的声音没了。

只有尘埃还在乱纷纷地跳出一团黑白灰黄的雾,腾腾地滚着,飘升,散开……看上去也喧嚣,也嘈杂。

婆婆先是顺着手印用她的修鞋刀子划开一条缝,然后,一只手塞在墙皮下,一只手按在墙皮上,墙皮下的手往上掀,墙皮上的手紧紧紧紧地跟着按,她小心地揭下一片手印,放在修鞋箱子上,又小心翼翼地顺着手印划缝,然后,一只手塞在墙皮下,一只手按在墙皮上,小心地揭下一片手印,放在箱子上。婆婆揭着墙上的手印,就像她抱着八哥,给八哥喂奶,给八哥洗澡,仔细,认真,缓慢而忧伤。

老张站在一边担心地看着婆婆,叫她小心点,不要伤了手。

胖子不耐烦了,说你这样子到啥时候才能弄完啊?他又对一旁的人说,她有个傻孙女,她也跟着傻了吧。

人们哗地大笑,笑声肆意,嘹亮,没心没肺。

老张的脸黑了,他捡起一块瓦片,指着胖子,你再说一句,你再说一句老子放你的血。

老张在废墟上捡来一本杂志,走到婆婆身边,把书打开,两手捧着,说,放这里吧。

婆婆忧伤地看了一眼老张,看了一眼他手里的书,眼圈红了。

婆婆小心地揭下一片小手印,放到老张手上的书里;揭下一片小手印,放到老张手上的书里。婆婆的动作轻柔,缓慢,就像是从床上抱起一个婴儿。刚出生的八哥,那么小,那么小。粉粉嫩嫩的一团,眼睛却大。黑的眼睛看着她。

那些红的绿的小手印,就像一枚枚书签,安静地整齐地夹在了书里。

【注】:①奓,zhà,张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拆迁时尘土飞扬的场面,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开展创设了背景。

B. 老张“捡瓦片训斥胖子”“捡杂志放手印画”的细节,表现了他的仗义和对婆婆的同情。

C.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含蓄地表现了婆婆对孙女的思念以及对孙女归来的期待。

D. 小说运用了顺叙、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小说在描写婆婆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借“拆迁房子”这一事件,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D 2.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分析略。 3.①在城镇建设中,拆迁工作存在的问题;②时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③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分析略。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倒叙”错。 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考查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题目,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动作描写:婆婆伸出三个手指。双手紧紧地抓握着平车的横杆,忽地站起,想去跟那些人理论,又想起她要是离开了,没准胖子就会叫推土机推倒房子,又忽地坐下,双手在车杆上攥了又攥,好像那铁的车杆是毛巾,她要拧出水来。 语言描写:说,三天,缓上三天等不上我的八哥,我保准离开。婆婆指着她身后的房子,说,八哥认得房子还有这墙上的画,我老了,八哥再见我,她肯定不认得了。婆婆说,她就是从这条街上走丢的,你再缓我三天,说不定她就回来了,她要是回来了,看不见这墙上的画,又会走丢的。 肖像描写:婆婆说着,脸上就滚下两行清泪,黄灰的脸上犁开了般黑湿了两道。婆婆扭头给胖子看身后墙上的画。婆婆听见了,脸胀得青紫黄黑, 细节描写:一只手塞在墙皮下,一只手按在墙皮上,墙皮下的手往上掀,墙皮上的手紧紧紧紧地跟着按,她小心地揭下一片手印,放在修鞋箱子上,又小心翼翼地顺着手印划缝,然后,一只手塞在墙皮下,一只手按在墙皮上,小心地揭下一片手印,放在箱子上。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小说主题的题目。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本篇小说的题目是“限期拆迁”,围绕着“拆迁房子”这事件,描写了一系列人物的不同反应和做法来表现小说的主题。小说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书法,碎片化地呈现了一个在家门口摆摊修鞋的婆婆在限期拆迁背景下反复恳请拆迁人员宽限时日,期盼他走失三年的傻孙子八哥能够借助住屋墙壁上的手印画找回家来的情景。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亲情纠结的婆婆形象,也较为准确地塑造了邻居老张对婆婆的同情与仗义,和拆迁队长胖子急于事功的蛮横与麻木形象。通过一个小故事反映了时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抛子别乡外出打工者,特别是城市建设冲动给草根阶层带来的伤害等诸多社会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强调古代书院教育的启发意义,旨在引起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关注。

B. 宋代的官学成了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大儒朱熹曾经对此提出过严厉的批评。

C. 陆九渊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D. 不只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当代教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义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B. 文章二至四段在论述书院“成人”教育的启发意义时,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 文章末段以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勇于“见危授命”为例,有力地证明了书院“成人”教育的成效。

D. 文章全文运用了由总到分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结构严谨完整。

3.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B. 不只是现在,在古代,中国同样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C. 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我国人文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今部分中外教育专家学者的共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固然,在秩序安宁的国家里,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用不着学生去干预政治。可是在目前中国,又另有说法:民众未觉醒,舆论未成立,教育界中人本良心主张去监督政府,也并不算越职。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北方人奚落南方人,往往说南方人打架,双方都站在自家门里摩拳擦掌对骂,你说:“你来,我要打杀你这个杂种!”我说:“我要送你这条狗命见阎王。”结果半拳不挥,一哄而散。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不也是这样空摆威风么了。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有删改)

注:1929年元旦夏丏尊曾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序

1.根据材料,试理解 “蜂子孵蛆”的含义?

2.试分析当时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学生要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

3.第二段举北方人奚落南方人打架的事例,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题文)简答题

(1)“你往前些!我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往前凑了几步。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1)晴雯为什么责罚坠儿?其后,她又是如何处理坠儿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怎样的个性?

(2)《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孔明对谁说到“申生,重耳之事”?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巧设“苦肉计”,使自作聪明的蒋干中了计,也使曹操中了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 《茶馆》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糅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

C. 初秋季节,探春提议成立诗社,李纨自荐担任掌坛人。第一次咏白海棠,蕉下客薛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潇湘妃子林黛玉折桂。

D. 《白光》中,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象征升官发财的诱惑,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E. 《老人与海》以直观、浅白的故事,向读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何谓生命的壮美。故事也启示人们:即使失败也要不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使人厌恶。

(节选自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段中《西厢》《琵琶》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姓名)。

3.结合材料,概括曲中“用事”的要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