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 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 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 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 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BE 2.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 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3.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 ①斯瓦米纳森层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A项,“斯瓦米纳森博士……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有误,选项以偏概全,斯瓦米纳森博士的推介只是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的一个条件,并不是所有条件。C项,“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理解有误,根据上文“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和“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可知,此处不是给他(即曹宏球)送来而是给中国人。D项,“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并没有交代这些人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目的,而后文袁隆平的解释是来表现袁隆平的远大目光和宽广胸怀。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对文章内容有深入理解,答案主要来自最后一段袁隆平的解释,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从杂交水稻事业的长远未来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二是“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而如果不能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再受到某种思想的束缚,就不能成长为祖国需要的杰出学者;三是“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反之,就是对人才的浪费。这也能促进我们为吸引、使用人才,做出观念的更新和条件的改进。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道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就拿“同行”来说,同行是竞争关系,故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但心胸豁达的同行也可以结成深厚的友谊。同行又是内行,会比外行更清楚其成就,只要有真本领肯定会赢得肯定和尊重,而同行的尊重更让人有成就感。从“同行”方面谈理解,这篇传记的主人公袁隆平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是同行,他们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领域有竞争,也可能为某些问题出现争执;但是,正因为是同行,所以必然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而且这种接触是在科学研究的高尚领域。正如袁隆平所说:“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随着接触的深入,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入,竞争相携,从而惺惺相惜,结下深厚的友谊。而同行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终生事业的基础之上,表达出相互的认可,有着实质的价值,也就更有其特殊的温暖人心的价值。当然,这种友谊的花朵是需要浇灌培养的。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就是这样。二人的专业竞争是光明正大的。当袁隆平遭遇国内某些权威冷待的时候,斯瓦米纳森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而袁隆平也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不避争执,二人坦诚相待,更因为袁隆平的杰出的贡献令斯瓦米纳森折服。两人终于结下了深厚友谊。从“尊严”方面谈理解。其一,尊严有大有小,有的可以不计较,有的就绝不能让步。袁隆平在国内从不计较经济收入,因为个人事小;在国际实验室里,就要据理力争,因为事关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国体事大。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怕“丢份儿”而歧视袁隆平,表现出一时的狭隘;但他很快认识到科学研究事大,国际合作事大,保持尊重他人的美德事大,于是真诚道歉,竭力挽留。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的表现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尊严”的含义。其二,“尊严”并不是主观想要就能有的,它需要用自己的尊严去争取,而这种争取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试想,如果袁隆平面对误解和歧视,不“准备拂袖而去”,而是委曲求全,他不但不能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自己也会受到轻视。再试想,如果袁隆平在国内没有得到某些权威认可,在国际也默默无闻时,消沉抱怨,他也不可能得到世界的尊重,袁隆平靠超凡努力和卓越贡献赢得尊重。从另一面看,斯瓦米纳森如果坚执自己的“份儿”,而不是真诚认错,极力挽留,他也不会得到袁隆平的友谊与尊重,不会享有国际盛誉。从“友谊”方面谈理解。其一,友谊靠的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无原则的妥协。真正的建立在正当原则的基础上。袁隆平在受到国际误解和歧视时,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甚至不惜“拂袖而去”,表现出特有的“气派”。正是这种原则的坚持,使他赢得了斯瓦米纳森的尊重,奠定了二人友谊的基础。其二,友谊的建立需要双方真诚相待。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发生争执时把问题明明白白摆到桌面上。斯瓦米纳森作出妥协,尽力弥补,袁隆平也适合而止,不扩大矛盾。事后两人谈及此事,也是“竹筒倒豆子”,毫无隐讳,坦诚相见。并且各自努力,珍惜、温暖这份国际科学家间的友谊。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在建立和维护友谊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杜甫《蜀相》)

(3)人人尽说江南好, 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4)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杜甫                                              李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杜诗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杜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么样的自然景象?

3.试比较杜诗和李诗,说说他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 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 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 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 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 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集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A.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 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 "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 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 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 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