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溯源 侯发山 康百万发现,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溯源

侯发山

康百万发现,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通过调查,他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循规蹈矩地寻求利润最大化,恨不得一两纹银当成二两花,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种简易的捕鱼工具,好比厨房里的笊篱,只不过大一些而已),一动不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老汉身边的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

康百万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只捞大鱼的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请当朝文状元牛瑄题《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巧用故事说理,世事之理,尽在其中,读来心生触动。

B. 本文故事虽小,其中却蕴含大道理,世态常情中识人谙事。

C. 本文语言颇为讲究,长短句式错落,读罢细思,回味悠长。

D. 故事情节紧张激烈,勾人心弦,令人读来有欲罢不能之感。

2.开篇讲康家生意大了,利润却没有上升,原因出在哪里呢?请简要说明。

3.小小说文体究竟应该走“阳春白雪”式的小众化路线,还是瞄准“下里巴人”式的通俗化市场?你认为作者侯发山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结合以上文本内容说一说。

 

1.D 2.康家的经商策略有问题,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追求利益最大化,斤斤计较,破坏了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谋利过度,心机用尽。因此造成了生意虽大,利润却没有上升的局面。 3.①囿于字数的限制与贴近生活的文体定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才真正应该是小小说生命的根基,是小小说生命活力的体现。②本文人物生动形象,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写作过程中以历史文化作为大背景,更彰显出其厚重的底蕴。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恰当。本文故事叙述中没有设置紧张的情节,通篇弥漫着理性的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 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 因为一心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

D. 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 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八面玲珑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 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 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问题是在现今浮华世界,这种追求和欲望的膨胀会衍生浮躁的社会风气。

B. 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 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进而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生脱俗雅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些使我们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请以“愧疚”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仿照下面划横线的句子,根据语境续写。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在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____________;一个人的慈悲,__________;情侣间的尊重,不在闲情逸致时,而在观点相左时;夫妻间的恩爱,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开心农场”“偷菜”等游戏在网上极其流行,无数网友一夜之间变成“种菜人”或“偷菜人”,从小学生到大叔大妈,“种菜人”和“偷菜人”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来“偷”菜。有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浪费时间和精力。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明。(70字内)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③①②④⑤⑥    B. ④①③②⑥⑤    C. ③②①⑥⑤④    D. ④③②①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