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雪窗帘 迟子建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雪窗帘 迟子建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我上车的时候她就坐在那里了。她的头发已经白了 多半,看上去六十左右,穿灰棉袄,扎一块深蓝色的头巾,带着一只篮子。她似乎怕别人不 小心踢着那篮子,时常地往下望上几眼。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 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她的自言自语声引得我忍不住想笑。比如她轻声嘀咕:“这 荒郊野外的还亮着灯,这不是给鬼照亮的嘛。”这电线杆子可真多啊,隔不远就一个。这电是 从哪里走的呢?”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千真万确。 很快,列车员过来了。她听明了事情原委后,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已经卖给人家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老女人落下了眼泪,提着篮子来到边座上。她看了一眼那贴着车厢壁立着的座儿,说:“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七仙女的屁股也坐不稳定呀!”她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一起身就自动立起来了!” 老女人把篮子放到窄窄的桌上,小心翼翼地坐下来,用手护着那只篮子。 一个年轻人叹了口气,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得了。”

这时从靠近门口的地方走过来一个穿驼色毛衣的男人,他看上去有六十左右了,戴一副老花镜,手中提着一份报纸。他对年轻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 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行了吗?”

那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万一 磕碰着怎么办?”

“我天天早晨都打太极拳,什么毛病都没有,别说爬上铺了,就是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 着胸脯说。

“那可不行,万一有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借口上厕所,逃之夭夭。 老头叹了一口气,说:“不诚心让铺,装什么好人啊。”说完,回自己的铺位了。 有个抱小孩的妇女说:“我带着孩子睡在下铺,可是小孩子离不开我,不认别人,我要是在家,她奶奶搂着她睡都不行。她不认生的话,我就让你和她睡一个铺了。” 我犹豫了一下,轻声对她说:“要不你和我睡一个铺,你睡前半宿?” “姑娘,不用你费心了,我能坐着,不就是一宿吗?” 先前我还有些紧张,她的话竟使我一阵轻松。我说:“要不我睡前半宿,后半宿你睡?” 车厢突然暗了下来。我睡不着,不时地翻身探头看一眼老女人,她依然端端正正地坐着,样子就像一个用心听讲的学生。 我终于在黎明前连续睡了三四个小时。醒来见她依然把手搭在篮子上,端正地坐着。我不由得心生羞愧。我跳下中铺,对她说:“大娘,到我的铺上休息一会儿吧,篮子我帮您看着。”

她用微弱的声音说:“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快到站了,不麻烦你了。”她的话使我无地自 容。我觉得喉咙那里热辣辣的,仿佛着了火。

天色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仿佛挂了一幅严严 实实的雪窗帘。老女人又开始用指甲去刮霜花了,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刀在割着我的心, 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抱小孩的妇女过来了,她对老女人满怀歉意地说:“原想着和孩子早点起来让你去躺躺的, 可是不知怎么的一觉就睡到天亮了。这时,又有几个旅客过来让她去自己的铺位躺一会儿。 老女人回答大家的话总是一个内容:“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要到站了,不用了。”

前方就要到青杨树车站了,那是老女人下车的地方。她的腿已经麻木了,走得很迟钝, 踉跄着,像是拼尽全力在拖着两条腿走。她挎着的那只篮子,也跟着她踉跄着。

我坐在老女人坐过的边座上,透过她刮开的那道明净的玻璃,望着那个小小的站台。她 终于下了火车。她把蓝围巾系到头上了,缩着身子在站台上张望着。火车启动了,她的身影 很快就被甩在车后,甩在一片苍茫的白雪中,模糊了,不见了。而我所坐的座位,还残存着 她的体温,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冷,从未有过的寒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女人,由卧铺票却因为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被一 个中年人强行占据而无人相助的不幸遭遇。

B. 小说除了用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老女人和中年 男人的对比,中年男人和列车员的对比等。

C. 老女人喋喋不休地表达着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疑问,比如窗外一闪而过的电线杆、车 厢上的弹簧边座等,这表现了她幽默风趣的性格。

D. 小说语言细腻,意蕴丰富,如结尾些老女人的座位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 在冷热对比中突出了复杂的心理感受。

2.这篇小说以雪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迟子建的小说在寒冷和感伤中,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暖,给人以希望。这篇小说 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温暖的?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D 2.①雪窗帘是比喻,把因寒冷而凝结在窗子上的霜层比作窗帘,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阅 读兴趣;②雪窗帘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小说以此为题目,有助于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 冷漠、自私的人性的批判,对温暖和真诚的呼唤; 3.①小说中的老女人虽然遭遇不公,依然真诚隐忍、体谅别人,表现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 性,是小说“温暖”的体现;②“我”作为乘客之一,因为没有给老太太让铺而自责、羞愧,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也是人性 温暖的体现;③车厢里的乘客们对老女人的不幸遭遇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怜悯、同情,这是人性温暖的体现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 “被一个中年人强行占据而无人相助”,曲解文意。中年人是买了票的,不能算强行占据。 B项,“老女人和中年男人的对比,中年男人和列车员的对比”,手法分析错误。中年男人仅出现了一 次,并无过多塑造,谈不上对比。 C项,“表现了她幽默风趣的性格”,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她第一次出远门,对于新鲜事物的不能理解与好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肖

对于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 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 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 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 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 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 年,在湖 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中 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 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 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下出土的竹简,记 载了与十二生肖的兽名、排序等文字,竹简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 以追溯到秦  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 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 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 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 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 属某种动物的记载。沈炯(南朝•陈)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 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熟悉。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以上文 献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 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 化。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 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 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羊、牛、鸡、犬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对 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如虎、蛇等)产生一种恐惧感,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如 狗的嗅觉等)产生崇敬感,从而产生对动物崇拜。十二生肖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 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的兽历。

1.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的一项是(   )

A. 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B. 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

C. 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D. 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者们的观点谁对谁错, 但从下文看,作者的观点还是明确的。

B. 据《诗经》和《日书》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存在,而且与地支已经确立了对 应关系,而《日书》中的说法与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相似。

C. 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佛教传入 中国的时间一致。

D. 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产生崇 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的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 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 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把生肖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从《日书》的记载来看,当 时人们用生肖来进行占卜活动。

C. 作者据现有文献资料推断,十二生肖至少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十二生肖也 可能产生得更早,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

D. 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动物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随着人类对自然了解的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有人则认为,如若没有仪式感,生活会陷入乏味平庸,人生则会不庄严。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在倾诉的过程中,将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而朋友的安慰,或许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1)找朋友倾诉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剪纸的产生和流传与我国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人们把剪纸贴在墙上、门上、窗户上,________。由于剪纸制作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这一艺术形式_________从城镇到乡村,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民间艺术,_______: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这一艺术日趋完善。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唯书有华,秀于百卉。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  是屹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读书,    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作,    精神上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   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  ,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能手捧佳作,享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阅读,如今   渐行渐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

 

A

甚至

/

而且

但是

B

/

尤其

犹如

然而

C

特别

好像

反而

/

D

常常

一旦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