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若水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兴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注】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注】外史,作者自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B.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C.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D.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古人一般不直接说出尊长的名字,而要在名字前面加一个讳字,以表示尊敬。

B. 挂冠,也叫“挂衣冠”,古代指夺冠登科;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故称之为挂冠。

C. 同年,古代科举考试中同榜的进士互称“同年”,后来泛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

D. 晡,古代用来表示每天午后到傍晚的一段时间,即申时,具体是指下午三点到五点。

3.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余若水为官坚贞不屈。他在任淮安宝应知县时,淮安东平伯刘泽清强行要求知县对他行下属之礼,他宁肯只任一月官职,也坚决不从。

B. 余若水安贫守义。他全家生活艰辛,仍能安于贫困,当地的县级官吏都很推崇他的这种骨气,想去拜访慰问他,但几乎均被拒之门外。

C. 余若水一生明节守志。他的哥哥自沉而死,他誓死不再渡江;故交沈静澜与几位同年一起探病,见了面,只谈论天气,闭口不谈时事。

D. 余若水忠心不贰,气节极高。他用忠义和智慧来捍卫自己的志向,安心农圃,没有辱没故主和先人的尊严,这种风节常人是难以做到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1.C 2.B 3.A 4.(1)余若水带领家人亲自耕种来养活家,经常到了断粮的地步,但是,妻子儿女安然自乐,也没有怨恨的神色。 (2)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解析】 1.试题分析:句中“若水”是人名,做后句的主语,“悼”“痛”是并列的成分,分别引领后面的“邦国之灭亡”“哲兄之先萎”,句式对称,中间断开,“自是”有后句的状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耕植不足以自           给:供应

B. 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维持

C. 彭泽家百里             去:返回

D. 犹望一,当敛裳宵逝     稔:谷物成熟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原因的一项是

A. 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C.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D. 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序可分三层,先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再写弃官归田的原因,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时间。

B. 尽管因诸侯爱惜人才使陶渊明得以出仕,但陶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从中也能看出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苦衷。

C. 从结尾处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乙巳岁十一月”可以推断,作者是先写辞文,后写序文。

D. 序辞关系密切,但谋篇之法不同。序是对半生出仕的省思,侧重实录;辞是弃官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重虚拟。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 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C. 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 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文: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B. 原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竭尽我的志向却不能到达(那里),我可以无悔无怨,大概没有谁能讥讽我吧?

C.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抒发情怀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情趣一致。

D. 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