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D.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2.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1.C 2.①说明原因。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 ②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③照应上文。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 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 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第一段写到“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可见前面介绍地震的发生过程及巨大的破坏力是为了反衬震柳生命力的顽强,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项,“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从文中来看,强调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D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插入材料的作用。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首先要概括第四段插入的具体内容,如第五段介绍了柳树的习性和特质,“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震柳“柔能克刚”“根系庞大”“木性柔软”等,这些内容是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并且此处内容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D. 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国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术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三个人说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选择。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信的开头部分,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老师:

    您好!收到您冒昧赠给我的大作,心里十分高兴,连夜拜读,如在海滩上捡到一颗珍珠,颇有收获。您嘱咐我给您的大作写一篇书评,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怕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

西方古代很早就有关于抑郁症的记载,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有了百忧解这种神奇的抗抑郁药。___。著名的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即使是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行为—认知”心理疗法的功效都不啻于抗抑郁药。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11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和“行为—认知”疗法治疗,结果发现这两种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区别。___,“行为—认知”疗法被证明比抗抑郁药更为有效。因此,法国健康管理局也建议,抑郁障碍初期,在症状尚属轻微的时候,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演员的“天价片酬”问题并非第一次引发社会的讨论。  ①  在制作成本一定的背景下,

  ②  演员片酬过高,就势必挤压其他环节的成本,  ③  将影响整个作品的艺术质量。大牌明星的加入,  ④  有利于吸引眼球,演员获得片酬多少,  ⑤  主要是靠市场调节来完成,  ⑥  当“天价片酬”现象引发由行业内外的争议,对其合理性进行审视就必不可少。

 

A.

如果

最终

虽然

B.

假如

必定

不仅

C.

如果

并且

虽说

如果

D.

只要

确实

可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