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段话提到了西藏解放的
A. 背景和人物 B. 人物和方式 C. 方式和背景 D. 时间和意义
|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我国为什么还要以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呢?为什么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用一个成语概括原因是 A. 学以致用 B. 知耻后勇 C. 居安思危 D. 警钟长鸣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中国建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我与历史名人”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活动一
(1)以上是黎明同学收集并制定的一个表格,请你完成上面所缺内容。 活动二朝阳同学整理了三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材料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材料一提到了五位帝王,写出与唐宋时期有关的两个帝王。(不能照抄诗句) (3)材料二反映宋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削弱相权?这样做加强了谁的权力? (4)材料三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这一时期民族交往频繁,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从战与和两个角度,各举一例说明南宋与金的关系。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图2) 材料二:(如图3) 材料三: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1)材料一中两位历史人物当政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请分别写出其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或盛世局面。 (2)材料二中的隋朝大运河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科举制的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唐朝时唐太宗为完善这一制度作出了什么贡献?宋代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体现了宋代实行的哪一重大政策? (4)科举制的创立有何影响?
|
|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技术篇)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民族篇)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材料中唐太宗推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的事例,并说明其作用。” (外交篇)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3)列举材料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你从他们身上感悟到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文化篇)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4)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考试制度?此制度是哪个皇帝时期正式建立的?唐朝哪位皇帝开创了殿试制度? (5)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的启示?
|
|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
|
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下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的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
宋朝为了牵制知州,在地方设置的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通判 D. 转运使
|
|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原因是 A. 宋朝重武轻文 B. 宋朝重文轻武 C. 从军死伤几率大 D. 从军收入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