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某历史阶段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鲜卑姓改用汉姓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AB两处所示位置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政权A的建立者是谁?材料中方框所示局面的形成与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问题二:有人认为,我国在材料一所示历史阶段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采取什么制度管理地方,这考验的是统治者的智慧。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反复。 材料一: 材料二: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的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其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称县长。……县以下的地方政区是乡,乡辖(管辖)十亭,亭有长;一亭十里,里有魁;一里则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当时人们的看法,认为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一如果封国林立,到处有皇族据点,陈胜、吴广星星之火,便不会燎原。西汉王朝则采取折中办法,一方面仍保留秦王朝的郡县制度,一方面也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度,王爵封国统耪数县或十数县,地位高于郡,侯爵封国只统辖一县或数乡,与县相等。 ——摘自《中国人史纲》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译文:主父偃向皇帝劝说道:“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 请回答: 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图片所示形势与哪一王朝的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问题二:材料二所示现象出现与哪一王朝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当时,“那守”“县令(县长)”等地方长官都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历史意义? 问题三:对材料三中“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的观点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问题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反映了主父偃向哪位皇帝提出的什么建议?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位皇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碳化稻粒和骨笛。 材料二:刻有文字的甲骨(图3)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4) 材料四:①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鞋子),跣足(光着脚>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罗贯中(约1330﹣1400年)《三国演义》 ②公曹操)闻攸来,跣足迎之,抚掌笑曰:“(你)来,吾事济矣!” ——裴松之(372﹣451年)奉旨作注《三国志》 ③(袁)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满足),来奔,因说(劝说)公(曹操)击(淳于琼,哀绍部下,驻扎在乌巢)等。 ——陈寿(233﹣297年)《三国志》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两件文物分别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贾湖遗址的异同点。 问题二:材料二中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这些文字有何历史地位?材料二所示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是第几手资料? 问题三:材料三所示文物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什么? 问题四:分析材料四的三段材料,按可信程度自高往低排列,顺序是什么?综合所学知识,辨析这几段材料,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史实(可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描述)
|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A. 王羲之 B. 钟繇 C. 胡昭 D. 顾恺之
|
|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 A. 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B. 撰写了《九章算术》 C.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D. 撰写了《周髀算经》
|
|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淝水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八王之乱 D. 祖逖北伐
|
|
通过如图,我们可以分析出:西晋时 ①氐族迁入长安以西的关中地区 ②羌族迁入长安以西的关中地区 ③匈奴族和羯族迁到黄河以南的地区 ④鲜卑族迁到辽宁和陕西及河套地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 东汉末年 B. 春秋战国时期 C. 西晋末年 D. 三国时期
|
|
“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因果”“忏悔”,这些汉语中的用词都与哪一宗教有关?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
|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我国以纪传体著史始于 A. 《论语》 B. 《孙子兵法》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