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 A.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传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
|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甲午战争 B. 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材料,主要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史料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现
|
|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段史料反映了( ) A. 明朝时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 明朝时的京官很悲观 C. 明朝时的京官度日如年 D. 明朝君权空前加强,形成了对百官的极大震慑
|
|
下列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商→东周→西周→秦 B. 秦→东汉→西汉→三国 C. 三国→东晋→西晋→南北朝 D. 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
|
|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观察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 (1)甲人物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 (2)乙人物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岁月”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丙人物所说“欲速则不达”,请结合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予以说明。 (4)丁人物所说的“那历史性的一刻”指哪一事件? (5)按年龄大小给甲、乙、丙、丁四个人物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丁>甲>丙>乙 D.乙>丁>丙>甲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描述这一事件的意义。 (2)材料一中“首都”“五星红旗”“代国歌”在何时何地召开的什么会议上决定的?材料一中“28响”象征着什么?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结合材料二分析,为克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
|
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廿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 焦裕禄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雷锋
|
|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
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三大改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