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题

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带给你哪些启示?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经历了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几个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自我疗伤目录(下表)是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从目录中我们可以提取许多历史信息。士大夫自强的原因是基于哪次战争的失败?依据目录说出自强及其失败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

(2)温药慢治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梁启超提出了多项发展教育的主张。如主张派遣留学,每年由国家从学有所成之士中选100人,资派出洋。又如,主张在每一府所在地和市镇各设学塾、书院,专以西文西学教人。——《速兴新学条例》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①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②据材料二,概括《速兴新学条例》关于发展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任意答对一点)

③据材料三,分析这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思想文化领域,这次运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依据材料,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孕育出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地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晴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参加对中国出兵的有英、俄、法、 美、意、日、德、奥等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向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战争,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l)写出材料一中这场战争发动者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所述内容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其侵略方式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英、俄、法、美等国出兵中国的时间。分析列强联合起来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哪一次爱国运动?

(4)近代中国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的U字形曲线图。从社会性质来说,沉沦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最后跌倒谷底的标志性条约是什么?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 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学习主题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三则材料,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

材料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邓世昌

材料三: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 列强的侵略    B. 社会的沉沦    C. 中国的抗争    D. 民族的探索

 

反帝爱国运动——    运动,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  )

A. 三元里抗英    B. 太平天国    C. 反割台    D. 义和团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五六十年。关于这次努力说法错误的是

A. 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近代工业    B. 维护清王朝统治,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C.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是近代化的初步探索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 拆毁大沽炮台    B. 赔偿白银4.5亿两    C. 割台湾岛给日本    D.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这段纲领性材料出自

A.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B. 洪仁玕《资政新篇》

C. 梁启超《变法通议》    D. 孙中山 平均地权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天津条约》的签订    D. 《南京条约》的签订

 

共461292条记录 当前(16802/46130) 首页 上一页 16797 16798 16799 16800 16801 16802 16803 16804 16805 16806 1680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