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中,标志着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是( ) A. 上海 B. 广州 C. 厦门 D. 海口
|
|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这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为此做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 ) A. 邓稼先 B. 雷锋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 C. 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D. 盲目祟尚西方文明
|
|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发生在下图中的(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
|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创办于( ) A. 民国11年 B. 民国12年 C. 民国13年 D. 民国14年
|
|
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下令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从英、美鸦片贩子手中收缴的大批鸦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该事件开始于( ) A. 1839年6月3日 B. 1840年8月9日 C. 1841年7月17日 D. 1842年10月10日
|
|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四大”高度概括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由江泽民全面阐述的,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材料四:“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什么?在哪一次会议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2)材料二中表述的是什么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个重要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入党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发展理念。 (4)“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大会将习近平的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进行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阴谋进行破坏,与会国之间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在会议上作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材料四: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2)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3)据材料三,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前提是什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联系现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铺开。 材料三:1992年初,一位伟人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1)材料一中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 (2)材料二中“首先在农村展开”的改革来自于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创举,做出这个创举的是哪一个村子?他们的做法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在全国推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这种做法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位“伟人”是谁?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材料四中,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梦想,在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上得到成功运用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集会,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54门礼抱齐鸣28响,广场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材料三:刘少奇是我国第二任国家主席,在林彪、江青等人的诬陷下,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遭到错误批斗,失去人身自由,并被开除出党,最后含冤病逝。 材料四: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历史场景?这一令人激动的场景发生的时间? (2)材料二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一失误?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个时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伟大转折”和“全新的道路”分别指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