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刘少奇的冤案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A.我国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 C.我国百姓的法制观念淡薄 D.经济领域中的“左”倾错误盛行
|
|
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 A.北京、上海 B.鞍山、沈阳 C.武汉、长沙 D.武汉、包头
|
|
如图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关集体食堂的宣传画。此宣传画反映出当时人民公社办集体食堂的意图是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B.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
|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 ) A.性质 B.背景 C.内容 D.影响
|
|
下列选项中对中国抗美援朝意图描述正确的是( ) A.飞蛾扑火 B.狗拿耗子 C.唇亡齿寒 D.黄鼠狼给鸡拜年
|
|
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取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这里大事件是指 A.通过《共同纲领》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举行开国大典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阶段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影响。历史兴趣小组以“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最初的全球化) 材料一 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末期欧洲人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全球化的倒退) 材料三 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 (全球化的对峙) 材料四 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等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叶江《大变局》 (4)冷战与两极格局对峙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整体交融与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请结合上述作答,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
|
阅读霞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摘编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成就。 (3)通过以上问题,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
||||||||||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其方式是?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材料二中,“斯大林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列举斯大林在苏联前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践这一方针采取的措施?这一方针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②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式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特点? (3)邓小平曾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结合以上材料,纵观各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